历史

第4篇 形(2)(1/2)

    藏于九地 动于九天的经典战役

    ——参合陂之战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的“参合陂之战”就是一场“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最佳范例。

    后燕是当时长江以北颇强的国家,尤其国王慕容垂勇略兼备。为了教训桀骛不驯的北魏主拓跋珪,派了大将慕容宝率领八万大军攻打北魏。

    拓跋珪是个极厉害的角色,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后燕正面对决,便利用境内一大片大漠地形,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率大军四处搜寻,就是找不到北魏主力,时间拖久了,补给成了问题。荒漠野地,根本掳掠无门;不但如此,军士斗志也逐渐衰退。拓跋珪“藏于九地之下”的防守奇招,不但避免了强敌的攻击,而且弱化了敌人的战力。

    这时候,正好传来慕容垂病逝的消息,身为太子的慕容宝急着回去即位,便下令撤军。而这些讯息,全部被拓跋珪掌握在手,接下来的行动,已在心中。当后燕大军来到参合陂,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北魏大军忽然掩杀而至;人困马乏,又无斗志的后燕军,仓促间应变不及,在拓跋珪“动于九天之上”的战术下,全军覆没。

    四年后,慕容垂(之前传说病死是谣言)又亲自领军讨伐拓跋珪。这一次,拓跋珪还是用老战术,又再一次“动于九地之下”;任凭慕容垂有多大本事,但找不到敌军主力,也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间拖久了,依然出现后勤补给问题;没东西吃了,当然只好班师回朝。当大军行至参合陂时,慕容垂看到八万子弟兵漫山遍野的白骨,不禁悲从中来,本来已不甚健朗的身体,加上年事已高,在诸多打击下,吐血身亡。

    面对强敌来攻,拓跋珪采取“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的原则,不与正面对决:不仅如此,他还以“藏于九地之下”弱化敌人。当敌军兵形已现,破绽已出时,再“动于九天之上”,迅猛地发动突击,终于第二次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而北魏也就在这两次大胜后,国力大增,最后统一了长江以北,建构了一个后秦苻坚之后,隋朝杨坚之前的最大帝国。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预知众人都能看到的胜利,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打赢了天下人都叫好的仗,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兵力远远强大于敌人,打赢了这种仗,是理所当然,没什么了不起。

    同样的道理,如果敌人的缺点、弱点一目了然,就着这些要害攻击就能取胜,当然也没啥好赞美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事啊!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称作善于用兵者了!

    敌人基本条件比我好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对手的毛病,我看出来了;敌人没毛病,我就是能帮他制造毛病:甚至一般人认为稳输的仗,我却打赢了,而且大胜,这才叫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人。

    战胜而众人不知何所胜——井陉之战

    井陉大战前夕,当韩信知道对手陈余拒绝军师李左车献的绝妙好计,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后,随即展开布署。他先派二千轻骑兵,人人手持汉军旗帜,埋伏在赵军背后,并特别吩咐:

    “赵军看到我军退走,一定倾巢而出;你们一看到赵营一空,立刻快速抢进,把赵旗换成汉旗。”

    随后让部队吃了些小点心后,郑重宣布:

    “等今天破了赵军后再举行大会餐!”

    随即下令部队开拔,将一万部队背着汦水列阵,准备与赵军开战。

    赵军看到韩信阵势完全不符兵法不背水列阵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