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篇 谋攻(5)(2/2)

基本打法。在正常情况下,基本面的优势就能提高胜算。

    但势均力敌则不然了,没有形式优势作凭藉,当然只有凭谋略取胜了。

    打破均势 胜之始也

    战国时,秦国与赵国为了上党郡起了纠纷,秦王一怒,派大将王齿乞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双方一接战,秦军就打了几次胜仗。赵国的领军大将廉颇干脆坚壁清野,任凭秦军怎么叫阵,硬是不出,双方就这样僵住了。

    于是秦国宰相范雎使了一招反间计,到处放风声说:

    “秦军所怕的是前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不过是个小角色,很容易对付,没多久就会投降。”

    赵王本来就对先前几场败战不满,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撤换廉颇,改任赵括为大将。

    宰相蔺相如立刻表示反对: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仅机谋权变,派他去领军对抗秦军,恐怕会是赵国的灾难!”

    不只是蔺相如,连赵奢生前都很不以自己这个儿子为然,曾对妻子批评赵括:

    “用兵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但赵括总是说得容易,讲得轻松,丝毫不认真看待;赵国最好不要让赵括担任大将,否则,一定把赵国大军搞得全军覆没!”

    不管蔺相如怎么劝,赵王还是不理,赵括母亲听到赵王命赵括领军对抗秦军,便求见赵王:

    “先夫赵奢当年任大将时,朋友极多,所有朝廷的赏赐,他一定全部转送给朋友、赏给部属;一旦奉命出征,就有公无私,再也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任新职,便派头十足,部属看了他都害怕。大王的赏赐,全部放自己口袋,买房、买田、买地,一点也不与部属分享。大王以为赵括像他父亲,其实父子之间,大大不同。”

    赵王还是不理。

    秦王听到赵括真的取代廉颇,被任为大将;便偷偷地以白起为领军元帅,原大将王龁改任副帅,并且下令:

    “若有人敢泄露新元帅姓名者,杀无赦!”

    王龁对决廉颇,四十万大军对四十万大军,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就因为如此,秦军攻赵,打了几场胜仗后便没有进展。因为廉颇知道,双方形式条件虽差不多,但赵军的基本战力不如秦军,正面对干吃力不讨好;既然赢不了,干脆关门不打,至少输不了。

    范雎知道,要打败赵国,一定要打破两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原先的局势是花豹对花豹,但当廉颇被换成赵括,王龁换成白起后,平衡就被打破了,成了老虎对狗的局面。不必开打,就知道后果是什么?

    果然没错,赵括被白起杀得兵败山倒,赵括被杀,四十二万大军全被俘虏活埋。经过这一战,赵国国力大衰!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兵力少于对手,在基本条件相对较弱的原则下,撤退为宜。

    兵力比人少,战力又不如人,绝对避免对决,坚壁不战为大吉。

    个子比人小,拳头没人硬,身上又有伤,碰到大块头怒目而视,不但不退不逃,还耀武扬威地呛声,这是“草螟弄鸡公”——找死!

    在孙子的战争哲学中,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全胜”,战争的最终目标是“胜敌而益强”。当然这样的超高标准并不容易达成,但其中有程度的问题;如果形式上、实质上都不可能考一百分时,也要尽量想办法拿个九十分,至少七八十分;如果情况显示,机会渺茫,甚至根本没机会时,这次还是别“上场”了,下次再说吧!

    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就摆明了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打仗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细细思索,谨慎检查。若是根本打不过时,当然不能打;打不过就退,打不了就逃,才是正确的用兵之道,决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把自己打垮了,打完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那才丢脸!面子丢了,可以再讨回来,因为里子还在;一旦里子没了,想再要回面子,可就难了,因为有里子,才有面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