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篇 谋攻(4)(2/2)



    杨坚以弱敌战术取南陈

    隋朝创业主杨坚登基之后,立刻展开统一天下的大业。他问手下第一号谋臣高颖平南陈之策,高颖回答:

    “长江南北的农稼差异极大,南方的农作成熟时,我们北方正好休耕;而这时南陈的军力大都摆在农务上,守御较弱,不妨趁机偷袭。等对方兵力一汇聚,我们就撤退;你来我退,你退我攻;多搞他几个几次,农作就会欠收。此外,南方的地势较平坦,房子都是茅草、竹子搭成,储存粮食的仓库掺杂于房子里,可派人伺机纵火;几次之后,军队来驻防,再换个地方如法炮制;把他们搞得粮食欠收,战力疲乏,国力弱化,就很好收拾了。”

    杨坚采用了高颖的建议,果然奏效。没多久,就轻松地灭了陈国。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一定要以全胜原则去争天下,全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这一来,我方战力不挫损,而又能从敌国取得最佳利益,这才是谋略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用包围战术。

    为什么十倍兵力要采围城战呢?不妨反向思考。大兵法家尉缭子说:

    “守法:一而当十,十而当百,千而当万。”

    守城者可以一敌十,那围城者必然得十倍以上兵力才成了。以十倍以上兵力包围敌人,有两个好处:

    (1)造成敌人心理压力,在压力下弱化战力。

    (2)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胜率就大了。

    十比一是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在对比强烈的压力下,敌人战力居劣势,很容易胆怯心虚,心理素质变差,战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时,可以不必费劲打了,只要展示一下兵形、兵威,让“麻雀”知道“老鹰”来了,不投降就只有战死一途,简单极了。

    当围不围 王邑兵败昆阳

    前面曾提过的昆阳之战,王莽派王邑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昆阳。当时昆阳守军不过一万,在一比四十的绝对劣势压力下,昆阳将、士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不待王邑完成包围,就准备竖白旗献城了!

    这个现象,完全论证了孙子兵法“十则围之”的战术原则,在十倍以上的绝对优势下,眼看着就可以“兵不顿而利可全了”!

    没想到,王邑根本是个不知兵的笨蛋,他想展示兵威,藉杀昆阳之鸡儆其他叛军之猴,拒绝了昆阳的求降之请,一面布置包围,一面准备攻城。

    我想投降求生,你却硬要我败战而死;反正横竖都死,不如和你干一场,拼个死活,或许还能求生。恰好这时又冒出个能谋有勇的刘秀,兵行险着,居然让他绝处逢生,以一击四十,把王邑杀得几近全军覆没,创下中国历史以少胜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少见纪录!

    一样面对绝对优势对抗绝对劣势,但蒯通把它从死棋下成活棋,王邑却硬是把稳赢的好棋彻底下死,其间差异只有一点:

    一个通兵法,一个完全不通,如是而已!

    五则攻之。

    两军对垒时,若有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直接攻打。

    不过,这里只是就形式条件来看,并且事先假设,双方在将领、训练战力、武器、后勤……等条件都一样,只是一般原则而已。

    话说回来,打仗不是只打“硬体”,更是打“软体”;如果将领特别厉害时,则客军的比例就可以降低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