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篇 谋攻(3)(1/2)

    随何伐交策反英布

    楚汉相争期间,因为齐王田荣反楚,项羽命令手下大将英布出兵,在齐地会师合攻齐。英布称病不去,只派了四千兵去助阵。而在此之前,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时袖手,新仇旧怨,让项羽开始对英布不满。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号战将,曾让刘邦吃过不少苦头。刘邦知道英布和项羽貌合神离后,派出能员随何去策反英布。

    随何一见到英布,就分析情势,晓以利害,英布被他说动了,暗中同意背楚投汉。

    这时,刚好项羽又派使者来,催促英布发兵一起攻齐。随何听到项羽使者来,就感觉苗头不对,英布虽然和他有默契,但英布为人反复,万一在项羽的压力下生变,不但前功尽弃,自己也因为身在“敌营”而有生命之忧。事不宜迟,便立刻闯进英布营帐中,态度倨傲地对项羽使者吼道:

    “九江王(项羽给英布的封号)已经归顺了大汉,你们楚国凭什么向我们汉将征兵!”

    这一吼,可真是神来之笔,等于把默契表面化,迫使英布的动向明朗化,让英布没有了反覆的空间。

    这一吼,英布当场呆住,使者也气得起身走人;趁英布还没有回过神来,随何再度逮着时机,打蛇随棍上,立刻对英布说:

    “事情既然爆开,得赶快杀了使者,以免他回去通报;否则把项羽大军引来,大家都麻烦!”

    这时候的英布,已经没有犹疑的余地,立刻杀了使者,策反英布终于完成。

    随何不费一兵一卒,光凭伐交策略,就断了大敌一只右臂,而这只右臂又转投我方旗下,一来一回就是双重收益,真是把伐交战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

    其次伐兵。

    伐兵之所以在伐谋、伐交之下,是因为要引起干戈了。干戈一起,就会造成损失;而且,没打完之前,成败还在未定之天,万一打输了,这可划不来了!

    之所以伐兵,是因为无能伐谋,无计伐交。因为拿不出最好的招数,只能以硬碰硬。所以,姜太公说: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战争搞成这样一个局面,基本上已经不符“兵不顿而利可远”、“胜敌而益强”的最高战略原则了。打得越久,就离得越远,当然就会让孙子这么伟大的兵家所不以为然了。

    其下攻城。

    理论上,伐兵是双方实力对等,机会均等情况下的战斗。损失、败战的机率双方各半,但攻城则不然。因为攻城者基本上就居于不少劣势:

    (1)以劳对逸。跑到别人家去和人家打,没打之前就耗掉一大把银子不说,基本上等于是气喘吁吁对决气定神闲,已先吃亏了。

    (2)以下打高。在战斗中,能掌握地形制高点者占优势;反之,若以下打高的仰攻,在地形劣势下,伤亡必重。

    (3)五则攻之,五倍以上于敌人的兵力才能攻城。换言之,在攻城时,我方五个人才抵得上敌方一个人。这种打法很容易在敌人没败之前,自己就先垮了!

    总而言之,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坏处多不胜数,下文就有详细说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只有在最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

    修是制作,橹是大辒,修橹就是制作大型盾牌。这种大辒是攻城专用,以抵挡在攻城时,由上而下的任何杀伤物。

    士卒从我方推进至敌城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来自敌城上的攻击。辒就是保护士卒的战具,整体上像张大型桌子,“桌脚”装上四个轮子,士卒躲在“桌面”下推动前进。

    具器械,具是准备,器械指的是各类攻城战具。

    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上面这些战具搞定。

    距,距是堆筑,是大土堆。先用土堆填平护城河,在城下堆土至与城一样的高度,以方便攻城。

    这一来,又耗掉三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