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篇 作战(1)(2/2)

 别担心,孙子这里的议论,就是要为下文做张本。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的基本原则是:

    巧战速胜。

    当然这是个很不容易达成的目标。既如此,则宁可战法实际一点而速胜,也不愿战法细腻而久战。

    拙在这里不是愚笨、笨拙,而是朴实、实际的意思。

    原因就像是上文所议论般——战争的代价太高,打久了后果太严重了。所以,宁拙速,不巧久。

    道理很简单:

    仗打得越久,对国家越有利的事,可从没听说过。

    司马懿拙速取孟达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讨伐叛将孟达。

    孟达性格反覆无常,是个十足投机分子。之前叛蜀投魏,现在又要叛魏投蜀。而在事情未爆开之前,早就有人给魏明帝通风报信,明帝立刻交办给司马懿,要他预作准备。

    司马懿马上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你当年从蜀来归,蜀国恨透了你,必欲杀你而后快;现在外面传说:你又要叛魏归蜀,我以为这应非事实才对!”

    孟达看到信,以为朝廷还不怀疑他,对于举事日期也就迟不能定。

    司马懿写这封信,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因为孟达远在一千二百里外的上庸,他要先稳住孟达,争取行军时间,而事实上,司马懿这封信也真的奏了效。孟达起事后八天,司马懿大军就已兵临城下。由于魏兵来得太快,孟达慌了,立刻向蜀国及吴国求救,司马懿也立刻反应,派出两支人马阻击蜀、吴二路援兵,并下达了不计代价的攻城令。一场大战下来,魏军虽伤亡虽重,但终究还是擒杀了孟达。

    事后,有部属对司马懿的战术提出了疑问,司马懿回答道:

    “孟达人虽少,但粮多,足足可撑上一年;我军人数是孟达四倍,但粮食只能吃一个月。打消耗战,我们是一比十的劣势,但打决战,我们是四比一的优势。四比一的优势足可以抵消一比十的劣势,所以只有不计代价,速战速决一途了!”

    司马懿的策略完全正确,如果采包围的持久战,不但四比一的优势消失不说,还得面对一比十的劣势,这一来,麻烦就大了。在不可能巧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以拙求速战略。

    巧速是兵中善之善者也,极不易达到,但历史上还是有人以巧速取得胜利,最后得到天下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英主——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