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5节 天龙中文电脑叫好不叫座(1/2)

    天龙中文电脑叫好不叫座

    1980年4月,宏碁和朱邦复先生正式展开中文电脑的合作开发。在此之前,朱先生已经研究中文电脑多年,但是支持与认同的伙伴都逐渐离去,使其计划几乎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朱先生不甘心放弃,就向宏碁购买微处理发展系统,打算自己着手开发。

    然而,购买了发展系统之后,朱先生却因为不会使用设备仍无法实行其计划。由于经费有限,时间紧迫,他便通过当时宏碁的销售工程师朱和昌(现任联讯电脑总经理),希望与宏碁合作开发。于是,我和时任宏碁研发主管的施崇棠(现为华硕电脑董事长)前往造访朱先生。

    当时,朱先生有两个构想,一个是输出技术“向量组字法”,一个输入技术“仓颉字母法”。我对“向量组字法”兴趣甚高,这项技术可以64K字节的硬件设备造出三万个中文字,足敷中文字体的需求,而它所需要的储存容量,仅为其余输出技术的十分之一。施崇棠也认为可行,于是,我们就开始进行这项合作案。由宏碁负担开发费用,产品利润双方分成。

    在工程师的努力之下,五个月之后“天龙中文电脑”研发成功,推出之后相当轰动,台视新闻特别报道了这项产品,并获得岛内产品设计的最高奖项。

    为了推广仓颉输入法,宏碁大规模投入消费者教育活动。除了连续举办读者“拆字游戏”的中奖活动外,还在信息周的电脑展时,花费70万元举办中文输入比赛,让这种完全陌生的输入技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广为使用。

    但当第一位顾客从板桥前来宏碁,指名购买天龙电脑时,我们却愣住了,因为客户的需求必须有软件配合才能解决,但是因为宏碁无法提供软件,这笔生意当然就做不成了。结果,天龙的名气是打响了,但是却没有业务。

    天龙中文电脑的叫好不叫座,足可供研发人员借鉴。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开发出“会动”的新产品其实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好用又便宜,让消费者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方便运用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后来,朱先生又萌生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能发展出更具智能的新一代电脑。但是我认为,第一代产品的商品化尚未能成功,就算真能研发出新一代电脑,还是会遭逢商品化的问题,那是比发明更困难的任务。于是双方便结束了合作关系。

    中文输入法百家争鸣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朱先生也许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一直有个信念,在科技这个领域,不管开发什么产品,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是一回事,但要对人类真正有所贡献,还在于产品的应用广度,否则也只是闭门造车。朱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发明家,却不是一个生意人。

    虽然天龙电脑最后并未成功,但是仓颉输入法却被广为使用,并成为产业标准。这其中有一段插曲。

    当时,充斥在台湾的“苹果二号”仿冒品也渐渐开始中文化,最方便的做法就是采用现成的向量组字法和仓颉输入法,因此这两项技术就通过地下途径流传开来。虽然宏碁与朱先生已结束合作关系,但由于双方共有这项技术专利,我便向朱先生提议,将这项技术免费开放给同业使用。

    当时,台湾正为了中文电脑的产业标准争执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采用类似日本电脑的大键盘,有人坚持沿用英文电脑统一规格的小键盘,大家都宣称自己的输入法最好,各自动用政治资源,以期技术能成为产业标准,并收取权利金。宏碁虽然已经免费开放了技术,但还是花费了许多精神协助资策会进行评估,最后,资策会以科学实验评估的数据,推荐小键盘的仓颉输入法,此时才正式确定这项技术成为产业标准之一。

    近几年,陆续也有些新的输入法加入,例如大易等。但自从这个事件之后,我就不再介入中文输入的任何事务,因为我深感只要牵涉到产业标准,就会掺杂政治因素与利益纠葛。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带给社会更进步的产品,更好的生活,但结果往往让研发的心血结晶染上种种无意义的色彩,实在有违贡献社会的初衷。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文的键盘本来就不是最好的设计,原始设计完全是针对打字机的机械考虑,避免打字速度太快造成字臂卡在一起。尽管电脑没有这层顾虑,但谁能改变这个设计?如果不能改变,争执有何意义?可是一直到今天,类似中文输入法孰优孰劣的争执仍未停止。

    “小教授一号”一炮而红

    若论宏碁创业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则非“小教授一号”莫属。它不但是宏碁自创品牌产品外销的起点,也奠定了日后往个人电脑发展的基础。

    掌上型电脑学习机是我从创业第一天就想做的产品。在此之前,电脑学习机体积都相当庞大,就如同计算尺终究被掌上型电子计算器所取代一般,如果将电脑学习机设计成掌上型机体,应该会广被接受。

    但在70年代中期,各种重要组件的体积都无法符合轻薄短小的条件,加上宏碁的财力有限,不足以长期支持研发与商品化的投资,我只好将这个构想搁在一旁,先代理微处理器产品。1978年,宏碁代理全亚电子的“EDU-80”微处理器学习机,全亚是当时台湾惟一生产这项产品的厂商,为了推广这项产品,宏碁与全亚成立了“宏碁亚微处理器研习中心”。

    1980年,宏碁将“EDU-80”推广到海外市场,为应海外市场所需,必须将“EDU-80”的技术文件(即操作说明书)由中文翻译成英文,于是,我特别请交大教授魏哲和担任这项工作。对成熟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而言,操作说明书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薄薄几页,介绍各种按键的功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