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4节 不断研发求创新(1/2)

    还记得电子表笔吗?一种外壳上嵌着一小方格电子表的笔。初期,采用LED(发光二极管),只要轻轻一压按钮,时间就会显现;后来改良为LCD(液晶显示器),便随时可显现时间。十多年前,它曾经流行一时,但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发明电子表笔的人就是我,也不清楚它是从一个失败产品改头换面而来的。

    1975年,我带领荣泰的同仁研发出电子表,但这项产品与现在的电子表并不相同,它是以LED作为显示材料,而不是如今普遍使用的LCD,使用者想知道时间,必须用另一只手去按键才能显示数字,我们称为“双手表”。因此,业界并不看好这项产品,认为它终将会被以LCD为显示材料的表所取代。

    就在LED电子表走入死胡同的时候,1976年4月,我前往瑞士参加一项珠宝展,看到有个打火机嵌着电子表,当时灵光一现,何不试试将表和笔结合起来?既然LED手表使用不便,改成单手即可操作的表笔,不就没有双手操作的困扰了。于是,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和总经理林森便动手画起设计图,回到台湾之后,立刻在荣泰的机械工作室里开动车床制造样本,大约两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就推出了电子表笔。

    开发成功后,我曾申请专利,但未被核准(后来我才知道,负责审核这项专利的专家正是我们研究所的指导教授,也算是有趣的巧合)。然而,此时全台湾已刮起电子表笔的生产风,单价从原先100美元,一路下滑到两三美元。利润虽急剧趋微,却也出尽风头。当时,政界要人赠送海外宾客的礼物就是电子表笔,其俨然成为台湾的代表特产。

    没想到,电子表的失败,却造就了电子表笔的成功。我一直秉持这个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往往布满许多品尝失败的机会,但这些经验却是企业培养长期能力的重要资产,即使一个产品遭到挫败,但只要过程中提高了技术实力并享有了知识产权,就往往会峰回路转,另外开出一株好花。宏碁的发展历程,就一再印证了这个看法。

    不断研发求创新

    正向思考:企业拥有独门技术,较具有竞争力。

    反向思考:开放独门技术,企业才能长久保持竞争力。

    思考逻辑:技术开放将造成产品的普及,企业可因此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获利;技术权利金又可投入新技术开发,维持企业竞争实力。

    说起来,我和研发的确挺有缘分,甚至这该算是我的老本行,我就业的第一份工作是搞研发,而宏碁也是靠研发立业。年轻的时候,开发新产品一直是我的兴趣,从环宇时期的桌上型电子计算器,到荣泰时期的掌上型、工程型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表笔,都创下台湾或世界第一的纪录,为我的就业历程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成功开发掌上型电子计算器的

    经验。

    当时台湾厂商生产电子计算器时,IC需靠美国,键盘则需靠日本,如果有更新型、更复杂的IC问世,键盘上必须增加按键,此时就只能等着日本厂商发展出新键盘,而等待往往旷日废时。因此,当我决定研发掌上型电子计算器的同时,就必须从最关键的技术入手,于是我便自己着手开发小型的键盘。

    当时,为了寻找按键和电路板之间大小、弹性适中的接触材料,我几乎跑遍了台北的电子材料行,后来终于在日本找到合用的零件。这个键盘不但为我获得了专利,为公司赚取了利润,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电子计算器的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而且外形设计也较多样化。因为当电子计算器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演进到工程型的电子计算器之后,键盘上有多达35个按键,而亚洲只有我所设计的键盘可以应用。

    这段历程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总有些影响开发时间与成败的关键技术,若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便掌握了后续的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当年我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所需的技术并不太难,但是要把简单的构想转化为赚钱的产品,比研发工作更为复杂而重要。例如,1971年我开发出事业生涯当中的第一个电子计算器,就因为没有机会进一步改良,终究未能成为赚钱的产品。

    因此,徒有创意并不能造就成功的产品,而是要不断改善产品,从挫折中学习,使产品能广为市场接受,投人研发的精力与资源才有回报的一天。

    桥牌机的启示

    宏碁创业之后,由于过去的经验,我们深知新产品在后期的商品化阶段,风险远比前期的开发阶段要大得多。宏碁早期财力单薄,无法负担高风险投资,于是我们选择前半段的工作,只帮客户设计产品,后段的工作由客户自己进行,也暂时不推出自己的商品。

    宏碁所设计的第一个微处理器应用产品,是桥牌界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