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马太效应(1/2)

    让有的变得更富有,没有的更加一无所有。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和他在一起相依为命的儿子。  有一天,他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就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没想到这农民朋友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他的朋友还是摇头:“不行!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又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又过了几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摇着头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绝对欢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和世界银行的副行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人们的一种心理:宁可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这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对这种现象,西方心理学家有另外一种更为哲理化的定义: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并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项一项地飘过来,结果往往是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嫉妒。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效应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取得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中也有“马太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