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时势造英雄(1)(2/2)

文章之多,也许除了雷锋就是步鑫生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能与步鑫生相提并论的也许只有鲁冠球了。当时我作为流行的干部第三梯队,被分配在浙江的一个县城教书。在那些比较苦闷的日子里,看报纸是我一个很重要的消遣,我在大学时是一个优秀学生干部,所以感兴趣的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此前从来没有对经济方面的新闻感兴趣,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关于体制改革,关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话题。但是后来发现,所谓的体制改革其实主要是关于经济体制的,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是万元户、个体户、改革家等,同时也经常出现一些改革家、个体户、万元户的名字。开始我也不经意,因为学校里的教育和那时的大学生关注的根本不是这些事情。但后来步鑫生、鲁冠球等名字经常映入眼帘,就逐步地熟悉了鲁冠球这个名字。

    后来我到外省读研究生,但我还是喜欢看浙江的报纸,这时不仅是浙江的报纸,乃至全国的报纸,鲁冠球和萧山万向节厂在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就这样,我对鲁冠球和万向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时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被称为天之骄子,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时总是往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里挤。在这样的潮流下,研究生毕业后我也挤进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6年的研究生涯觉得很无奈,总有一种“拔剑回顾心茫然”的悲鸣。那时,每周二次的坐班,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如何如何的穷,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去创收和脱贫。而谈到创收的路子时方法最多的是为企业做咨询和策划。

    与鲁冠球第一次接触是1987年底在一次浙江省大中型企业研讨会上。这次研讨会上比较受关注的是杭州第二中药厂(后来的青春宝集团)的冯根生、杭州万向节总厂的鲁冠球以及杭州橡胶厂(后来的杭州中策轮胎)的老总,那时浙江著名的企业中还没有娃哈哈(2002年万向的鲁冠球、娃哈哈的宗庆后和青春宝的冯根生三人获得杭州市的重奖)。在会上,鲁冠球非常活跃,对谁都微笑,向谁都发名片,与其他国有企业老总的木讷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有公关意识。令我惊讶的是,鲁冠球居然有很好的口才、很清晰的思路和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会中,我找鲁冠球做了简短的交谈,并向他呈递了我的简历,特意提到了我学的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的专业背景(我做了数份这样的简历,希望找个为乡镇企业家做助理之类的兼职机会,以摆脱身无分文的赤贫现状)。

    我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收到了万向的回复,虽然是办公室的一位秘书给我回的信,但应该说有相当的水平,字很漂亮,这大大改变了我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回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