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凋落的红颜 > 宫词之尧山情殇

宫词之尧山情殇(1/2)

    招福

    尧山,是桂林城东北十余里的一脉山系,因先秦时山上有尧帝庙而得名。桂林多石山,尧山却是不可多得的土山丘陵。因此,明朝封地桂林的靖江藩国就将此地选为王室落葬的风水宝地。靖江王国前后二百六十余年,逐渐在尧山一带形成了一个方圆百里的王室墓群。现在得到较好恢复的,是第三代靖江庄简王的陵墓。其它的王陵,基本上还保持在荒墓残垣的状态。

    在这些荒凉的王陵里,就有第八代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和他的滕王妃的合葬墓。陵墓已经被发掘过,出土的几块石碑,代替已沉默数百年的墓主人,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昭雪了一段深宫中湮灭久远的奇冤。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已是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去世的第三年了。守孝期满的少年朱邦苧,已经十五岁了。

    就在这年九月,他接任了父亲的王位,成为新一代的靖江郡王。

    隆重的典礼过后,穿着庄重繁复冠服的朱邦苧来到了后堂,拜见自己的两位母亲。

    看着面前风度翻翻的儿子,嫡母太妃徐氏和生母次妃刘氏都是满心欢喜。作为皇族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的这一段日子里,她们承担了许多力所不能及的责任。现在儿子长成,这个重担终于放下了。眼下她们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抱孙子了。

    成婚,才意味着成人。因此,早在向朝廷请封郡王之前,王府便已先向朝廷请旨,为朱邦苧选妃了。

    虽然在现代人眼里,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未到恋爱的合适时候,但在从前,这却已经是一个可以做父亲的年龄了。在王宫里面,多得是年少的宫娥侍女,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小王爷的青睐。猜想朱邦苧和他的许多堂兄弟们一样,不可避免的,和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有过亲密的关系。然而即使真有这样的女孩子,她们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正式的名份:因为没有谁能够为朱邦苧生下孩子;更因为小王爷还没有正式娶妻,按宗法制度他不能够先纳小妾。在这方面,两位太妃对儿子是管得极严的。

    选妃事宜就此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先在桂林本城寻找,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女孩。于是寻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终于在清湘找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人选,准备立为正式王妃。这就是本文的第一女主角:滕王妃。

    滕妃美丽善良,品德才华均无懈可击,唯一的不足之处,只是她出身平民,要追溯到远祖才有做过小官的纪录,祖父也只是因为高寿而得到过一个空衔。虽然她祖母的兄弟做到过户部尚书,但是那毕竟与滕氏家族关系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知道的滕家,只能算是一个还过得去的乡绅之家而已。

    但是除此之外,滕妃还有着不同一般的身世来历。她的父亲滕榆,字德收。可是虽然名字好,平日里又行善积德,妻子张氏却老大年纪也生不出一男半女来。滕榆着了急,便叩神求天,请求老天降福。果然灵验,张氏不久就有了身孕,怀胎的时候,张氏还做了一个奇异的梦,在梦里,自己虽然挺着大肚子,却能飞天乘云。

    到了张氏孕满生产的时候,更是有异样的祥瑞降临:产房里彻夜光明耀眼,整个清湘城都降下了胭脂般的红雨。

    生下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滕榆夫妇啧啧称奇,都认为这个女孩子就是梦中的贵人,应该郑重其事地养育。因此,滕氏从小就象男孩一样接受正规的教育。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孩最大的富贵无非是成为后妃。为此,在读书、针线、琴棋之类常规内容之外,滕榆还特别要小小的滕氏学习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准则,并要求她严格遵守。

    果然,这年的七月二十日,在朱邦苧受封为靖江郡王之前两个月,品貌出众的滕氏被作为靖江王妃的唯一候选人,被送进了王宫。这消息立刻就轰动了清湘城,人们奔走相告,滕氏降生时的奇景更是被说得神乎其神。

    正当滕家沉浸在一片欢欣之中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桂林城中却有另一家人,正在因为滕氏的入选而一片愁云惨雾。

    这家人就是桂林城的右卫指挥使刘经一家。刘经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与滕氏同龄。本来刘经是非常热衷于与王室攀亲,并且满以为凭女儿的样貌和自家的地位,自己是做定正牌国丈的了。可谁知刘家小姐命运不济,正在王府选妃的节骨眼上,却生了一场大病,躺在了床上。刘家四处延医问药,好不容易才把病治好了,可刘小姐的相貌却也因为这场病,大大的憔悴了。总之,刘家就此与选妃的大好时机失之交臂。

    躺在病床上的刘小姐听到滕氏将要入宫为妃、自己梦寐以求的地位就此别属的消息后,气得大哭了一场。从这一天起,她便对滕氏恨之入骨。

    然而,远在清湘的滕氏并不知道,在自己将在生活的那座城市里,有人对自己如此地痛恨。她早已经听说,年青的靖江王是一个倜傥英俊的少年,整个靖江王国的少女都梦想成为他的新娘。现在这份幸运却降临在了自己的身上。滕氏的心中既有不安与忐忑,更多的却是悄悄的期待。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当年的靖江王府,就在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范围内。保存至今的王城城墙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皇族的威严。四百多年前那个晴朗的夏日,出身平民的滕氏就这样坐在轿中,随着浩大的仪仗进入了这座神秘的王府。

    从此她远离了父母的爱护,与家人的关系也变成了君臣。从接到聘礼的那一天起,即使是生身的父母都要向她跪拜称臣。这一切都令她感到那么的陌生与无助。怀着少女的羞涩和惶恐,年仅十五岁的她不知道,未曾谋面而家世悬殊的丈夫将带给自己怎样的人生?

    幸好,当这对小夫妻第一次看清对方模样的时候,一切都变得那么幸福完美。在眩目的身份光圈下,朱邦苧也不过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只有十六岁的郡王几乎是从一开始就爱上了自己温柔秀美的妃子;同样,意气风发的少年郡王也赢得了滕氏所有的柔情。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温馨。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几乎形影不离。

    但是也许是因为年纪还小的原因,成婚两年了,滕妃仍然没有怀孕生子的迹象。其实这时的她,也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大女孩,尚未生育也算不得什么。作为丈夫的朱邦苧对此也并不以为然。但是滕氏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却使得她自己为此非常不安、深为自责。

    王府常常要从民间挑选侍女入宫,以替换入宫时间已久、要放出嫁人的年长宫女。因为朱邦苧与滕氏缔姻的原因,王府这年又特地增选了一批侍女,并将其中出色的几个拔做侍候滕氏的贴身婢女。在这些婢女中有一个郑氏,她的父亲是王府的护卫军士,对靖江王府一向忠心耿耿,而郑氏本人也聪明温驯,颇得朱邦苧和滕氏的好感。

    嘉靖己丑年秋天的一个清晨,滕妃按礼节送朱邦苧出门,无意间一回头,却发现侍立一旁的宫女中,有一双忽闪的大眼睛正在偷偷的凝视朱邦苧的背影。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郑氏。当一时忘情的郑氏发现滕妃微笑的目光投向自己时,心中一跳,脸一下子红了。

    这天傍晚,朱邦苧回到后宫,邀滕妃共赏菊花。漫天红霞、满园花香,滕妃见朱邦苧心情极佳,便主动向丈夫提起纳侍女郑氏为妾的事情。

    朱邦苧没有料到滕妃居然会如此大度,主动劝自己纳妾。其实郑氏脉脉含情的眼神他早已经看在了眼里,只是与滕妃情投意合,又尚在新婚,他不想招惹得小妻子伤心而已。现在滕氏主动将郑氏送进自己怀里,朱邦苧只觉得心花怒放,哪有拒绝的道理?

    这年的十一月初九日,是一个吉利的日子,朱邦苧郑重其事地向自己的两位母亲提出纳郑氏为妾的请求,没想到,立刻就得到了应允。

    徐、刘两位太妃其实早就想要朱邦苧纳妾了,因为在王府中,不知何时开始有一种流言在悄悄传散,说是滕妃的母亲老大年纪才生了这么一个女儿,只怕滕妃和她的母亲一样,是难以产育的。两位抱孙心切的太妃早被这些流言搅得心神不宁。现在滕氏如此表现,真是大合她们的心意。于是两位太妃趁机向朱邦苧提出:既然要纳妾,自然是多多益善,也好多生几个子女。

    从小在这方面对自己管得颇为严格的母亲们居然会要自己多纳妾室?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变,令少年朱邦苧措手不及。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表示不必如此。这倒不是他不愿意享齐人之福,而是觉得自己不过十八岁,有了一妻一妾也就够了,再要纳妾也得过几年再说。

    母亲们却是不会依的,而且说做就做,立即就把王府中的管事秦得叫了来,商量为小王爷选妾的事宜。

    秦得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所谓滕氏可能有不育之症的谣言,正是他有心散布出去的。

    秦得的外甥就是桂林右卫指挥使刘经。刘经那个漂亮非凡的女儿虽然当年失意于王府选妃,但是由于目高于顶,虽然三年来求亲的人不少,却至今还没有找到合意的婆家。而滕氏入宫已两年有余,可不知道为什么,册封她为靖江王妃的圣旨却迟迟没有下来(这件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后面将会讨论)。秦得与刘经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定是朝廷觉得滕氏不符要求。因此早已经心痒难熬,想趁这个机会赌上一把,想法子把滕氏挤走,好将自己家的女孩推上靖江王妃的宝座。

    于是秦得装模做样地在桂林城里城外选了一通,然后向徐、刘两位太妃禀报说:“省城里待嫁的女孩不少,但是查找之后并没有很出色的。只有右卫指挥刘经的女儿长得貌若天仙,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太妃们宜速速求娶,迟了恐怕就来不及了。”

    两位太妃听后,因为秦得与刘家有亲的原因,对刘氏貌美的说法仍有些将信将疑,还是要求秦得再多挑几个女子以供自己选择。

    秦得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孙女顺利入宫,冥思苦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

    到了太妃亲自为朱邦苧选妾的这一天,秦得请人将刘氏精心打扮了一番,和百户陈镛、军士伍用琦两家的女儿一起送进王宫去候选。陈镛和伍用琦的女儿都是相貌平平、品性粗浅的女子,和盛装打扮的刘氏站在一起,更显得黯淡无光。越发衬托得刘氏光彩照人。两位太妃一眼就相中了美貌非凡的刘氏。所谓“娶妻取德,选妾选色”,刘氏既美如天仙,装扮之后看上去又纯真淑惠,再加上出身官宦名门,在两位太妃的眼中简直是十全十美。她们甚至觉得,就算与滕氏比起来,刘氏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于是两人都决定选刘氏入宫。

    秦得的第一步成功了。现在他又趁机向两位太妃提出:刘家门第颇高,因此刘家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去做妾室。如果王府一定要纳聘刘氏的话,需要王府纡尊降贵,按民间习俗赐槟榔给刘家求聘。这么做虽然不是很合适,但也算安慰了刘氏的父母。

    送槟榔给女方这一习俗,虽然并没有列入皇家的礼制之中,但却是民间迎娶正妻的风俗。太妃们认为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了,刚开始并不肯答应。但是秦得多年侍奉王族,对太妃们的心思看得极准。在他的千般哄劝下,太妃们终于被诱得点了头,同意秦得将一对槟榔荷包送到刘家去。

    秦得有了太妃们的首肯,自然趁机将这个送槟榔的仪式搞得热火朝天、路人皆知,为刘氏入宫后的身份能够更进一步而预先大造舆论。随后他回报太妃,说是刘家已经服从王室的意思,同意送女入宫了。(了解这件事来龙去脉的人,都讥笑秦得与刘家不顾廉耻的做法。可是闭处深宫、不谙世事的太妃们对此却一无所知,压根儿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为日后多事的后宫种下了祸根。)

    这年(嘉靖庚寅年,也就是纳郑氏为妾的第二年),十月十四日,与滕妃同龄的刘氏被郑重其事地迎进了靖江王府,成为朱邦苧的第三位妻妾。

    虽然她是妾室,但由于家世背景在三个女人中最为显赫,所受的聘礼又超乎礼制,又或者是因为纳娶刘氏的过程颇为曲折,所付出的努力也较多的原因,太妃们对刘氏明显是另眼相看的。所以,刘氏在王府中的地位颇为特殊,享受了与滕氏相同的待遇。太妃们甚至还要求滕氏,应该与刘氏姐妹相称,以完全平等的态度礼遇刘氏。

    而朱邦苧呢,早已经从身边人的形容中对刘氏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那样的年代,又身为皇族,朱邦苧虽然爱着妻子,却做梦也没想过什么专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得不但成功地利用了少年王爷风流多情的天性,而且还巧妙地吊高了他的胃口。

    果然,刚入王宫,有备而来的刘氏就立即将十九岁的朱邦苧迷得神魂颠倒。

    秦得与刘经对刘氏的信心倒也不是凭空得来的,新婚燕尔的朱邦苧,不但看到了一个比自己想象中还要美貌的女子,更从任性娇媚的刘氏身上感受到了与端庄的滕氏、温驯的郑氏完全不同的万种风情。

    善解人意的滕氏宽容地迁就了丈夫,甚至有意给他制造机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朱邦苧几乎寸步不离地呆在刘氏的身边。

    所有这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在秦得的导演下,在王府中形成汹涌的暗流。对于尚未得到朝廷正式册封的滕氏来说,身边充满了各种极其危险的信号。甚至于有些势利的奴婢,都在对这位出身寒微的少女白眼相向。然而滕氏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她所有的目的只是让丈夫愉悦,却从没想过怎么才能保护自己。

    和滕氏的委曲求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得的计划初战告捷,得意非凡。一时间,他和刘家、包括刘氏本人,都喜形于色地认为,靖江王妃的凤冠就要戴在刘氏那颗千娇百媚的头上了。

    但是秦得和刘家暗地里庆贺的酒席还没有喝完,才高兴了两个月,同年(嘉靖九年)十二月初十日,京城的使臣就来到了桂林城。

    使臣是武靖伯赵世爵、礼科给事中曾仲魁。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桂林,就是奉了嘉靖皇帝和皇太后的旨意,正式册封已入宫三年的滕氏为靖江王妃的。

    人算不如天算,所有的人都低估了结发妻子在朱邦苧心目中的份量。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数砸得刘氏头晕眼花。她万万没有想到,入宫前经过舅爷和父母精心安排的事情,如今竟会成了一场春梦。自己居然就这样再一次地与王妃的宝座擦肩而过。----自己真的只有做一个小妾的命运了吗? 她实在不甘心。

    更令刘氏愤怒的是:朱邦苧虽然身在自己的闺房中,却向朝廷上了一道请封滕氏为嫡妃的奏章。这使刘氏非常敏锐地明白到,自己不过是在以美色事人而已,一旦色衰便会爱驰。在丈夫的心目中,自己的真实地位是怎么也比不上滕氏的。

    如果说,进宫前刘氏一心想的都是出人头地的话,那么,当她真正看见朱邦苧的时候,少年郡王俊美潇洒的外表、儒雅出众的才华就更是令她致命的吸引力。她不可抗拒地爱上了这个出类拨萃的少年,并希望他也能如此疯狂地宠爱自己。----同时获得爱情与荣耀,已成为刘氏最大的梦想。

    而现在,刘氏却以女人特有的直觉,比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朱邦苧),都更早地意识到:朱邦苧真正所爱的女人是滕氏。这一惨痛的认知,给正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刘氏以沉重的打击。从这一刹开始,她的心理失衡了;从这一天起,她便陷在了终生不得解脱的狂妒里。

    不过奇怪的是,虽然名份已定,太妃们却依旧对刘氏极为偏爱。她们依旧要求滕王妃必须对刘氏平等相待。在生活待遇上,刘氏的宫室、侍从及赏赐也绝对不是一个妾室所能够得到的。刘氏甚至还可以和王妃平起平坐。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至于与刘氏尚在新婚中的朱邦苧,对这个美貌非凡的女人也仍旧迷恋。这一切使得忿忿不平的刘氏多少找回了一点安慰。

    但是刘氏和她的家族并不是这样就能够满足的。在秦得的提醒下,刘氏想尽办法要把朱邦苧抓在自己身边,并巴望着能抢在前面生出王子来。与此同时,刘家开始在王府内外大造谣言,说滕妃命硬,不但不能生育,更将不利于王爷,乃是克夫之相。

    说来也真不巧,滕氏封妃不到一年,朱邦苧就患上了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的“痘疮”,即天花,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善良的滕妃不愿让侍女们冒染病的危险,而是自己不分日夜地守候在病榻边。她还向天祷告,祈求天神让丈夫痊愈,如果一定要有人死去的话,就让自己去代替丈夫。

    然而有一天,朱邦苧病情却突然加重,高烧不止,昏厥过去。

    太医们跪了一地,个个面如土色,乱糟糟地想法施救。

    滕妃呆呆地注视着床上任凭太医摆弄,却毫无知觉的丈夫,半晌没有言语。

    她忽然跪在了太妃的面前,说:“请母亲们不要悲伤,这是天神责备我不肯当真替王爷去死,因此发怒,现在我就去履行誓言。假如王爷仍旧不能侥幸,就算是让我为他殉葬吧。”

    明朝自朱元璋始,就创下了残酷的后宫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才有一个不忍娇妻爱妾死于非命的亲王在重病时上书,请求皇帝饶恕他的妻妾。

    英宗曾在土木之变中一度失去了帝位,被弟弟幽禁南宫。曾经向他宣誓效忠的大臣都转投新帝,只有钱皇后和后宫嫔妃陪伴他度过战战兢兢的幽囚岁月。所有的费用都靠这群女人做针线来换得。钱皇后为了救他,甚至还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条腿。这段时光使得明英宗和他的后妃间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感情,他早已经不能象别的皇帝那样,仅仅把他的女人看作是泄欲的工具了。堂弟的重病中的恳求再次触动了他,他颁下了旨意。

    然而这道救命的圣旨到得太晚了。年青的亲王没能等到圣旨就遗憾地死去了,他没有孩子,身后也就没有一个人为他的女人做主,经办丧事的宗室干脆将他的七位妃妾不分嫡庶都送上了不归路。

    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英宗。几年后,当英宗自己也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留下了遗诏,从此废止了这条祖宗留下的残忍宫规。

    然而几十年后,滕妃却自己提出了代死和殉葬的要求。

    话音入耳,刚刚还在哭泣的太妃们脸色都变了。

    殿中一片死寂。

    正当滕妃向不知所措的太妃磕下头去的时候,屏风后忽然传来了一声长长的呻吟。

    两个太医跌跌撞撞地奔了出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信:“太妃……王爷他、他醒了,他没事了。”

    朱邦苧的苏醒似乎坚定了滕妃的决心,她站起身来,向殿外走去。所有的人都呆若木鸡地看着她。

    另一个太医却突然从屏风后跑出,不顾礼法地叫道:“王妃留步,王爷他……他要你去喂……喂药……”

    …………

    老天这次似乎真的听到了滕妃的祈求,怜惜她的真情,一个多月以后,朱邦苧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每日寸步不离侍奉汤药的滕妃也没有染上什么病症。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滕妃不禁对朱邦苧说:“幸亏王爷的身体康复了,这也是我的万幸,否则的话,我也不能活在这世上了。”

    凝视着花容憔悴的妻子,死里逃生的朱邦苧满怀感激. 他不禁向滕妃倾吐心声:“病中危急的关头,如果不是听到你的呼唤,我早已经回不来了。我拼尽全力活下来是为了什么?爱妃呀,我多怕你当真会为我殉葬啊。”

    滕妃羞红了脸。 她没想到,自己在丈夫晕厥时发下的誓愿,丈夫居然全都听在了耳中。她这才明白了病中的丈夫不让自己离开的真正原因。

    朱邦苧托起妻子低垂的面颊,惊讶地发现这张早已看熟的脸,居然有那么美丽的神采。

    滕妃抬起头来,看见丈夫的眼神里多了一种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光芒。

    寝殿里的侍丛都悄悄地退了出去。

    微风吹过,殿外的桂花散发着阵阵的清香,在月光下投射出它错落的影子。

    但是靖江王府并不仅仅是属于有情人的。

    早已被被谣言吹得发昏的太妃们,并不因为滕妃的求殉以及朱邦苧病愈,就对“克夫不育”的滕妃放松警惕。她们敦促朱邦苧应该多亲近“旺夫益子”的“名门闺秀”刘氏。

    有了长辈的偏袒,刘氏更是施展浑身解数,利用每一个可能缠着朱邦苧不放。她还私下向朱邦苧的母亲们故意担心地说:“王妃不该在神明面前许下那样的愿望,现在王爷又不肯放她去,不知道会不会触怒上天呢?”

    这一点朱邦苧的嫡母徐太妃倒是不以为意,生母刘太次妃毕竟是妾室出身,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是小媳妇的“担心”显然对爱子心切的她很起作用。

    “丈夫的病刚好,也不让他休养休养,就呆在他的寝宫里不出来了吗?”

    “装模作样地去替死,弄了半天,只不过是狐媚的手段而已! ”

    不久,类似这样的指责便透过刘太妃的宫婢传到了滕妃宫中,滕妃只能在暗中哭泣,她知道婆母对自己的反感,只好尽量回避与丈夫亲近的可能。

    朱邦苧并不知道所有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不过是个粗心的少年,他不明白一向温柔的小妻子为什么无缘无故地逃避自己,每当他询问滕妃、或者爱抚她的时候,滕妃总是默默无语,然后礼节性地退开,令朱邦苧狼狈不已、又羞又恼。

    (大家可能不明白,皇室的生活不象平常人那样,既为显示身份,也为安全起见,他们的身边是随时都围着一大群人的,而不是只有夫妻两人单独相处那么简单。如果滕妃不想触怒婆母,惹翻母子关系的话,只能这样做。)

    朱邦苧不敢相信这就是他曾经拥在怀里,温驯可爱的妃子。他找不出原因,只觉得非常困惑,不知道妻子为什么忽然这么反感自己。

    刘氏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趁机向朱邦苧搬弄是非:滕妃原本以为做出为夫纳宠的姿态,可以取得贤德的名声,没想到丈夫真的陪伴在妾侍的身边以后,滕妃就开始嫉妒了,她忿恨丈夫移宠,所以才干脆对丈夫避而远之。

    这个颠倒黑白的解释似乎也头头是道。当朱邦苧从母亲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假设之后,他不禁怨恨滕妃,是她一手将自己推给别的女人,却又在自己身上撒气。自己向她深情的表白就这样被抹杀了吗? 正在情热如火的他被兜头泼了一桶冰水。这个从小就骄傲的男人被狠狠地刺痛了。

    (我们在这里要解释一下,现在的人恐怕想象不出王爷是个什么东东,他们是被从小教育得与众不同的一类人,他们的手中掌握着身边人的生死贵贱,他的妻子也是要向他跪拜的臣子之一。朱邦苧就是这样一群王爷中的一个,当他的初恋被所爱的女人刺伤以后会做什么反应,大家各自发挥想象力。)

    刘氏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总之,朱邦苧从此迷失在刘氏妩媚的眼波里。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刘氏的固宠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三年间,滕妃和郑氏都没有生育儿女。刘氏的肚皮倒也特别争气,在她入宫的第二年(嘉靖十一年),就生下了长子朱任昌。这更是使得两位太妃和初为人父的朱邦苧欣喜万分。

    刘氏本人更是得意非凡。一时间,她成了靖江王府里最受关注宠爱的人。于是她专横的大小姐脾气又开始发作了。如果说,这两年来她囿于名份,还按捺着内心的妒忌,对滕妃还保持着表面的客套的话,那么现在,她则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做靠山,终于可以跟滕妃算帐了。

    刘氏在娘家的时候,倒也颇读了一些诗书,可惜的是,这些先人圣哲的文章并没有陶冶她的情操,只是使得她加倍的伶牙俐齿、富于机变。她在话里话外都想方设想地敲打滕王妃,尤其是对于滕妃没有子女这一点,她更是不愿放过。背着婆母和丈夫的时候,她的冷嘲热讽就象针一样,不断地刺进滕王妃的心里。

    然而滕妃对此都容忍了下来。她仍旧认为这只是因为刘氏在娘家时过于娇惯,所以不懂事,过于任性而已。自己身为嫡妻,便应该有嫡妻的气度,何况刘氏生育有功,自己更不应为这种小事计较。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小心地收藏起自己的哀伤和对心爱丈夫的渴望,恪尽职守地扮演一个“贤妃”的角色。

    然而,滕妃的迁就并不能够感悟刘氏,相反更加助长了她嚣张的气焰。她越发不把滕妃看在眼里了。除了滕妃,王府中那些曾经对她不够恭敬、让她看不顺眼的宫女内侍,尤其是那些与朱邦苧有过亲密关系的侍女(看官们千万不要以为与多情郡王朱邦苧有关系的女人仅三人而已啊,哈哈),这些女人虽然连郑氏那样的身份都没有得到,但也不幸列进了她秋后算帐的名单里,她利用每一个机会,向太妃们告状。

    太妃们当然偏袒生育有功的刘氏。只要刘氏说了谁的长短,谁就逃不过一场斥责,甚至还有人因此被赶出王府的。

    滕氏对这种状况深为担忧。后来,每当宫中有人得罪了太妃被斥责的时候,滕妃都要站出来婉言解劝,尽量将宫人们所要受的惩处降到最低,甚至不惜将这些过错自己承担下来。太妃们半是偏心、半是糊涂,往往转而斥责滕妃一顿。无论太妃说什么,滕妃总是恭恭敬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得她们转怒为喜才罢。

    滕妃甚至还向入宫问安的父母劝说:“我今天能够当上王妃,家中因此富有,父亲也做了官,这都是上天的厚爱。虽然如此,滕家的人也不要因此作威作福,还是应该谦恳礼让才是。”滕榆本就忠厚,听了女儿的话,就更是谨慎了。

    郑氏对滕王妃的这些举动深为不解,滕妃便解释给她听:“偌大的王府里,王族的人口稀少、人丁单薄,侍从的人数是我们的几十倍、上百倍之多,王府外的宗室更是数以千计。他们都是为王族效力的人。现在他们因为小事就被严加惩处,如果我不为他们说话,也一味地责备或嫁祸他们的话,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忠心耿耿呢? 至于那些宫姬,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陪侍王爷的女人,可她们不但没有得到一点特殊待遇,现在还要因此受到折辱,实在也很可怜,时间长了,只怕会因此祸及王爷和整个王族。”

    郑氏听从了滕妃的劝告,此后对盛气凌人的刘氏也常是谦让自制,衣饰食用也与做侍女时相差无几。

    滕妃的话在王府中不迳而走,宫内宫外感激她的慈惠,都对王妃敬仰不己。但是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传到刘氏那里,却并没有使刘氏有所触动,她认为滕妃是在收买人心,完全是在和自己过不去。现在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都变得让她恼恨起来:这个小小的人儿,看见嫡母滕妃时的笑容似乎都分外的灿烂,自己这个生母却不曾得到他什么特别的优待。——先是地位和丈夫,眼下连自己的儿子都被滕妃抢了去,这更令刘氏痛恨不已。

    但是刘氏没有想到,还有更让她头痛的事情跟着来了:在最初的迷恋之后,朱邦苧渐渐觉得,刘氏并非如她的外表那么的讨喜。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氏本是个刻薄骄纵的大小姐,在郡王丈夫面前,要她一直谦恭小心地扮演一个“臣妾”的角色,真是难如登天。生子之前她还有所顾忌,等到生出了儿子,她就很快原形毕露了,而且还屡教不改,常把朱邦苧气得头晕眼花。这时他开始怀疑刘氏了,也重新思索滕妃回避自己的真正原因.

    他终于明白,真正能令自己身心愉悦、有所寄托的,始终还是温婉体贴的滕王妃。他常常听到人们赞扬王妃的品德,渐渐地也对太妃们关于王妃“克夫不育”的说法满怀疑窦:无论在什么时候,王妃的品行都是无懈可击的; 自己的大病也是在滕妃的陪侍下才得以痊愈的,她请求殉死时哀伤的神情依旧历历在目;刘氏二十岁才生下孩子,而王妃当年不过十九岁,怎么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呢? 自己为了几句听来的话就狠心将她抛在一边,这样看来,即使王妃当初真的怨恨自己移情别恋,那也是没有错的。 反省之后,他为自己几年来对王妃的冷落深感内疚,对妻子的委曲更是心生怜惜。

    于是,当滕妃再一次依礼节来到朱邦苧的寝宫问安的时候,朱邦苧不顾身旁众多侍从的眼睛,紧紧地抓住了妻子的手。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三年后再次牵起这双手,依然能令自己的心弦颤动。

    三年前那个相依相偎,倾诉衷情的夜晚重新浮现在眼前。朱邦苧头一次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就要跳出自己的胸口。他暗暗地发誓,再也不要让眼前的可人儿离开自己了。

    旧情重温、不断缠绵的结果是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已婚七年而未育的滕妃在她二十二岁的时候怀上了身孕。这个消息,令整个靖江王府都沸腾起来。

    早已经被认为是不能生育的滕王妃居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消息令朱邦苧大喜过望。

    现代人也许很难理解已经有了儿子的朱邦苧此时的心情,那都是因为对古代的婚姻制度缺乏了解的缘故。很多人以为,古人是“一夫多妻制”的,其实不然。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更准确。妻子永远是只能有一个的。

    而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更赋予了嫡妻极为尊崇的权利和地位。在丈夫爱情偏注的情形下,姬妾也许能在一段时间内,享有与嫡妻不相上下、甚至超越嫡妻的待遇。但是除非她命运够好、段数够高,能够取嫡妻而代之,否则的话,无论丈夫如何偏爱,在宗法制度下,姬妾们只能是代替嫡妻生育的工具而已:她们只能生孩子,却并没有做母亲的资格,她们的孩子只能称嫡妻为母亲。嫡妻甚至有对姬妾生杀予夺的权力。悍妒的嫡妻虐杀姬妾事件,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即使丈夫出面干预,嫡妻逼杀姬妾在法律上也往往不必承担多大后果。因为在封建法规中,姬妾的地位只比奴仆略高一点儿:她们未经允许,甚至不能在嫡妻面前坐下就是一个明证。

    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这正是当时的历史事实。嫡妻的权力如此之大,而当妒火压倒一切的时候,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就会发生了。正因为这样,在中国的封建史上,就曾经出现过皇帝终身不立皇后的现象。晚唐的几位皇帝都没有册立皇后,正是害怕立后不谨,使得皇后利用这一特殊的身份造成皇室的不宁。民间也有类似的范例:唐朝著名诗人乔知之,与自己的侍女产生了爱情。然而侍女的身份太过低下,身为高级官员的乔知之不能将侍女娶作正妻。为了不让嫡妻利用名份虐待自己所爱的女人,他终生再没有聘娶妻子。

    (嫡妻的身份与权力如此尊崇,这也难怪刘氏为此朝思暮想,想得如痴如狂、想得走火入魔了。可惜的是,尽管嫡妻如此尊崇,可是滕妃一心要做贤妻良母,只知道以宽容之心对待刘氏,从来没有对刘氏的所作所为提高警惕,更遑论充分利用嫡妻的身份来压制她了。)

    在封建社会,固然有“母因子贵”,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子因母贵”。与生身母亲的身份高低相对应,孩子的身份自然就分了高低。在嫡妻所生的子女们(嫡出)看来,父亲姬妾所生的兄弟姐妹们(庶出)的地位,自然也就比佣人高明不了多少了。即使是在极其重男轻女的古代,嫡出女儿的待遇,都往往是庶出儿子们所不能享受得到的。中国古代的汉族帝王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更将这一制度发扬光大:一律优先考虑正妻生育的孩子。即使夫妻感情淡漠,嫡子女的地位仍旧是不可动摇的。

    ----正因为这样,历史上就经常出现帝王们放弃已经长成的、智勇双全的儿子,去册立一个平庸无能、甚至还是襁褓中婴儿的儿子为皇太子的情况了。无它,盖因此无知小儿乃是“嫡出”:大老婆生的也。

    在如此严格的宗法制度浸淫之下,当时的汉族男子,即使已经儿女成群,只要自己的嫡妻未能为自己生儿育女的,都会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够完整,甚至将此引为人生的一大缺憾。

    现在,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朱邦苧得知自己心爱的妻子将要为自己生育儿女的时候,那份欣喜若狂的心情了。而对于太妃们来说,“滕妃怀孕”这一不争的事实,就已经从根本上推翻了关于她“不育克夫”的非议。太妃们的态度立即来了个大转变:嫡妃能够生下继承人,这也是她们心底热切的盼望。

    朱邦苧的欣喜若狂、王府上下对于王妃腹中胎儿极度的关注、太妃们对滕王妃超乎寻常的倍加关爱,这一切对于还沉浸在自恃生子有功而得意非凡情绪中的刘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没有想到,三年过去了,朱邦苧仍旧对滕妃不能忘情;而更为巨大的打击是:滕王妃腹中那个尚不知性别的胎儿,给王妃带来的宠注,居然就超过了已经生下儿子的自己! 这使得刘氏越发地气愤。

    因为同姓又同是妾侍出身的原因,虽然沉浸在将要再做祖母的欢喜中,一向偏爱刘氏的刘太妃倒还记得安慰安慰刘氏。

    但是对于怒火中烧的刘氏来说,刚刚看望过滕妃的刘太妃此时的安慰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她忍不住抱怨起来:“当初,不是你们说滕王妃不能生育的吗? 现在好啦,她就要给你生一个正宗的孙子啦,早知道如此,你朱家当初干嘛硬要娶我来呢?”言下之意,若不是当初王府变着法儿娶刘氏的话,凭她的相貌家世,完全可以在别人家明公正道地做个大房正妻,怎么至于在王府里做个小妾、替别的女人生孩子? 而这个女人居然自己也能够生养,刘氏这个小妾就更是做得划不来之至。

    刘太妃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却换来了小媳妇如此一番抢白。登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刘氏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惹了祸。但是她知道补过倒还是小事,现在她和她的家族所一心盼望的,就是滕王妃千万不能生出儿子来。只要自己的儿子还是王府的独苗苗,丈夫和婆母们就还得对自己忍让三分。与此同时,她埋怨秦得为什么不把谗陷王妃的真相早早告诉自己? 既然王妃原来是能够生育的,那么就千万不要再给她机会了。

    趁着王妃怀孕养胎的时机,刘氏向滕妃陪罪致歉,请她原谅自己,替自己向丈夫说说好话. 并收敛了自己的脾气,打起精神再次向朱邦苧百般献媚起来。

    而不疑有它的滕妃,就象从前一样,劝说丈夫与刘氏和好,并主动将丈夫送进了刘氏的宫中。

    滕妃十月怀胎,这几个月刘氏简直是度日如年。等到滕妃生产的时候,刘氏更是迫不及待了。她不顾嫌疑,亲自出马到王妃的寝宫附近打探消息。当她得知王妃生下一个女孩的时候,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

    滕妃怀孕的日子里,刘氏的言谈举止非常谨慎,现在王妃生了女儿,而自己又再一次怀了身孕,刘氏顿时又趾高气扬起来。满心指望再生一个儿子的她,便将王妃生女的事情当成笑料,人前人后都加以凌辱诬蔑。

    这次刘氏得意忘形得实在太过份了,因此很快就被侍从们辗转禀报给了朱邦苧和滕王妃。夫妻俩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后宫中及自己夫妇间诸多是非的来由。但即使如此,滕王妃仍旧对刘氏以礼相待,态度和从前没有两样。宫中人都非常佩服她居然能够有如此雅量。

    可是朱邦苧却对刘氏奸诈的行为感到愤怒。

    朱邦苧是一个在宗法礼教中长大的汉族男子。他虽然曾经长时间地迷恋于刘氏的美艳,但对嫡妻仍旧极为敬爱。以前他曾经以为妻子难于生育而疏远了夫妻关系,但现在谣言已不攻自破: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