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读史有学问 > 13?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

13?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1/2)

    中国古代存在着“和亲”的传统。

    提起“和亲”,话可就长了。中国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结为夫妻的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这“秦晋之好”,就是“和亲”的产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似乎永无宁日,不论是歃血盟誓,还是别的什么办法,都不能保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驴技穷之际,聪明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您的国君的女儿姊妹嫁给我的国君,把我的国君的姊妹女儿嫁给您的国君,大家连络有亲,相互扯紧裙带,大概就不会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国君把我的国君叫姥爷,我的国君把您的国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来了。于是,春秋混战之际,秦国和晋国这两个紧挨着的国家就和起亲来,互嫁姊妹女儿,不让对方扩张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结“秦晋之好”。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晋两个国家是春秋时期打得最为激烈的冤家之一。这下子可就热闹了,国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国君的后头抹眼流泪地哭闹,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这裙带真是拧得七弯八拐,哪里还有一点亲情的味道。如果要从“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事实来想问题,那么,以此来祝福男女好合,简直无异于诅咒。

    诸侯国之间和亲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亲”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皇帝有许多女儿,但皇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皇帝的女儿们只有嫁到大臣的家里,皇帝也把女儿当作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但是皇帝照样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样造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功臣被戮,也不会有权臣造反了。看来,裙带毕竟是裙带,以裙带的柔弱去缚那充满**的权力之手,是无论如何也缚不牢的。

    当然,我们并宋人绘昭君出塞图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杜甫/咏怀古迹

    非一味地否定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都为维护民族间的安定团结、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和亲”这种方式的文化涵义,并不仅仅从政治角度去作简单的评价。

    “和亲”之策,既可通过姻亲关系来建立血缘关系,又可增加感情的联络和纽结,其实,还有一种物质上的抵押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和亲”是制造“人质”的一种最为奇妙的方法,有了这种通过血缘遗传关系而制造出的特殊“人质”,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君臣关系多少会有些改善。

    因此,“和亲”之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封建帝王尤其如此,甚至重视到了实在无法“和亲”时,皇太后委身下嫁,亲自去“和亲”的地步,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奇异之举了。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病重。他自建立清朝以来,可谓发扬光大了努尔哈赤的事业,对内改革政治,对外开疆拓土,使满清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他年仅五十二岁,便一病不起。他深深地知道,满清的基业还不稳固。

    明朝依然十分强大,而在满清内部,皇太子努尔哈赤克沈阳图

    虽然早已册立,但诸王之间仍然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因此,对安排后事,皇太极十分重视。

    太子的母亲吉特氏(吉特氏全称博尔济吉特氏,属蒙古科尔沁部,父名寨桑,其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即孝端皇后。吉特氏在其子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亦即皇太极的皇后。死后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一般称为庄妃或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宠妃,史称庄妃。庄妃长得十分美丽,而且精明强干,很有见识,皇太极在许多方面都得助于她,因而在安排后事上对她甚为倚重。皇太极在自己病重不起之时,叫来庄妃,握着她的手气喘吁吁地说:“我今年五十二岁,即使死了,也不为夭亡,只恨未得统一中原,不能与爱妃共享天下,不免遗恨。我死之后,福临可以即位,但他年幼无知,不能亲理政事,只好由诸亲王摄政了。”于是,皇太极把几个亲王叫到病床之前。

    皇太极把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找来,对他二人说:“我已病入膏肓,就要与二王诀别了,所担心的是皇太子福临刚刚六岁,不能理政,一旦即位,还望二王能顾念本族血亲,好好辅佐他。”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听了,连忙跪在地下,对天发誓道:“如背圣谕,皇天不容。”皇太极又指着庄妃和福临说:“他们母子二人,全仗二王,二王不得食言。”就这样,皇太极“托孤”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位亲王。

    老年时的孝庄文皇后像

    吕后、武则天、孝庄皇后、慈禧太后,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然而,这些人上台当权,无一不是靠男人。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社会中的女人并不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男人倒有点像是女人的垫脚石。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日,皇太极病死于沈阳清宁宫。虽然皇太极临终前已有了安排,但围绕皇位继承还是闹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少数少壮派贝勒想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为豪格年龄较大,在青年贝勒中有一定的影响;代善之孙阿达礼(多尔衮之侄)和其叔硕托亲王想立多尔衮。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多尔衮一派力量较为强大,尤其是多尔衮本人,既军权在握,又骁勇善战,在军队中颇有威望,性格也刚毅果断,所以有一些人想拥立他。

    但多尔衮考虑到自己若登皇位怕会引起内乱,尤其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派的力量更是难以制服,所以,他还是决定立福临为帝。

    其实多尔衮立福临为帝的用心大家是看得很清楚的,福临年仅六岁,即位后必然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就会一步步地剪除异己,控制局面,在适当的时机再登皇位,因此,一些亲王不愿意同多尔衮合作,阿济格就称病不出,撒手不管。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稳住人心。于是,他以谋逆罪将拥立自己的阿达礼下狱,以证明自己并不想篡位。他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拢人心的作用,阿济格也出来视事,表面上的局势又稳定了下来。

    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嫡母和生母吉特多尔衮像

    氏俱被尊为皇太后。多尔衮摄政,被尊为皇父。

    庄妃心里也十分明白,孤儿寡母秉政,若无人尽心辅佐,必然权位不保,所以对多尔衮就加意笼络。在顺治即位后不久,多尔衮亲自告发并主持审理了阿达礼、硕托叔侄的谋逆案件,杀了阿达礼,并罪及其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使得庄妃极为感激,从此对多尔衮更加信赖。

    多尔衮也可谓“兢兢业业”,凡事无论大小都一概禀告庄妃,庄妃也让多尔衮随便出入宫廷,便宜行事,不必事事奏告,也不必多避嫌疑。于是,多尔衮随意出入宫禁,有时甚至留宿宫中。

    多尔衮其人据说长得一表人才,十分精干秀拔,但却是一位好色之徒,庄妃也正值盛年,时间一久,便有了苟且之事,宫廷内外便有了一些闲言碎语,连顾命大臣济尔哈朗也说三道四。多尔衮知道以后,告诉了庄妃,让她拟了一道圣旨,派济尔哈朗前去攻打山海关,把他远远地支派了出去。

    顺治皇帝像

    庄妃是个十分精明的人,关于她和多尔衮的苟且之事,到底是出于多尔衮的逼迫,还是庄妃自愿趋献,或是二者皆有,已无法用史实来证明。其实,这种事就是放在今天,也难以说清。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多尔衮嗜色如命,庄妃既年轻美丽,又聪慧能干,多尔衮想渔猎其色,恐怕是可想而知的事。多尔衮的好色无耻,还可以用另一件事来证明。

    一次,多尔衮在庄妃那里见到了一位十分美丽的妇人,与庄妃之美不相上下,十分眼馋。回去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