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化之源 > 黄土层下的万年回溯——蓝田猿人文遗址

黄土层下的万年回溯——蓝田猿人文遗址(2/2)

   除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外,蓝田猿人遗址主要出土的都是一些粗石器,1964年后,对蓝田猿人遗址再也没有进行过二次发掘。

    2001年3月,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在建造第四纪地层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剖面保护厅时,发现了4件旧石器。这4件石器又把古人类生活的年代提早了10多万年。

    这批旧石器距蓝田猿人化石发现地约11米,其中3件系用乳白色石英岩砾石打制而成。乳白色石英岩质地坚硬,但石质硬脆,器形并不十分标准,与元谋人使用的石英岩石器非常近似。在打制方法上,较蓝田猿人打制和使用的旧石器更为粗糙。

    经过专家研究鉴定,这批旧石器的出土地层,在第四纪早更新世的顶部,所以这些石器的地质年代应该在132.7万年以上,同时也不排除其地质年代更老一些的可能性,由此专家推断:如果这批旧石器是蓝田人使用过的,说明蓝田人的生存年代距今已有132.7万年以上历史;反之则表明在蓝田人生活之前,这里已有过古人类活动。

    蓝田猿人的发现,增加了对古人类地理分布范围的认识,丰富了人类发展物质文化的记录,填补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这里远古流传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神话增添了一段科学补注。

    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

    蓝田猿人遗址主要出土的文物就是古人类及伴生的动物化,制作粗糙的旧石器等。

    陈家窝出土的下颌骨化石属于一位老年女性个体,比较完整,其特征是具有多的颏孔,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

    公王岭的猿人头骨由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大部分上颌骨和附在它上面的第二、第三臼齿,以及一些零星碎块组成。经过研究,为30岁左右的女性,头骨壁极厚,额部明显后斜,前额低平,没有额窦,眶上圆孔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横行的眉峭。圆枕两侧向外延展,向后明显缩窄。头骨高度较小,脑容量为778毫升。

    复原后的蓝田猿人头骨倾斜并有明显的颏三角,从整体看比北京人和陈家窝出土的下颌骨化石都要原始,尽管如此,由于他们的主要特征所显示的阶段性相似,故可定为同一类型。

    蓝田人遗址出土文物主要为旧石器,共发现200多件,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斫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斫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

    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也称三棱尖状器。这种石器用于挖掘和撕裂,在以后的黄河流域旧石器文化晚期遗址中屡有出土,而在这些旧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蓝田猿人的手斧了,因为在蓝田手斧出土以前,考古学家把这种石器视为欧洲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特色,手斧在亚洲东部的出现使得学术界感到困惑。它们究竟是远古文化交流的结果呢,还是蓝田猿人的独立发明,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出土的石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用脉石英打制的盘状器,这种盘状器很可能用于割裂和刮削,它中心凸起,周围成刃,直径约10厘米,有明显长期使用的痕迹。这种盘状器在黄河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址中也有发现。

    遗址中出土的石球则是狩猎工具,不过,我们不清楚它的使用方式。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砍砸器、刮削器等与北京猿人相似的工具,但器形大得多,更显得粗笨。

    蓝田猿人制造石器采用的材料,多为脉石英、石英岩、砾石,石器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制造石器的技术较差,他们只会用锤击方式制造工具,器物以单面加工为主,对较大的石块进行撞击后,再经过第二步加工的较少,制作得相当粗糙,器形尚不规整,石器类型不多,往往一物多用,这些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蓝田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总量多达1200多件,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群有41种,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爪兽、硕弥猴和兔等,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于是,他们被科研工作者命名为“蓝田公王岭动物群”。根据出土的动物化石与古土壤分析,表明蓝田猿人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地,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

    这些珍贵的史前文物为研究古气候、古动物、人类进化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

    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的现状

    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蓝田猿人文化遗址也就成为了我国著名的三大猿人遗址之一。自蓝田猿人文化遗址面世以来,陕西省蓝田县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县城成了大批国内外考古专家向往的宝地,蓝田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研究古人类文化的重要资料。

    为了保护好蓝田猿人文化遗址,1974-1978年间,蓝田县政府在公王岭建成了第一座蓝田遗址出土文物展厅,作为一个临时的遗址保护单位被确定了下来。

    在蓝田县政府的批准支持下,1979年组建了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为股组级全民事业单位。建所以来该遗址得到了妥善保护,接待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为考古科学考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基地,更成为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的最佳场所。

    蓝田猿人遗址纪念碑亭建在蓝田县东灞河边公王岭的山腰间。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头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面镌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为纪念蓝田猿人发现书写的题词。

    以纪念碑为中心,周围环绕文物陈列室与附属设施。文物陈列室是跨度7间,宽28米,呈歇山顶外貌的仿古建筑,建在青砖砌就的台基上,形成房廊与台室高下随峰峦地势伸延的完整建设群。依山坡而建的猿人展厅有亭、殿、花园等,整个遗址显得落落大方、错落有致。

    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的发现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发现之一、陕西省20世纪十项重大事件之一。

    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的蓝田猿人遗址是值得自豪的,但贫穷使它一直难以摆脱冷清的命运。从1997年至2002年,遗址平均每年的门票收入不足8000元。遗址的“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厅”的建筑底部已经出现裂缝,表明整个展厅在随地基下陷。但因为维护修缮经费来源相当困难,所以进一步整体加固等工作迟迟未决。

    为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古人类文化遗址,蓝田县政府加大了资金的支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了对猿人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力求改变猿人遗址捉襟见肘的面貌。为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县政府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蓝田猿人遗址的宣传策划包装力度。蓝田县将按照蓝田旅游总体规划,不断挖掘蓝田猿人的历史内涵,科学包装猿人遗址项目,演绎以山地、森林、草地、狩猎为特色的“猿人情景生活园”,吸引游客,让人们在文物旅游中增长知识。

    蓝田县正在为申请将蓝田猿人遗址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积极准备,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遗址基础设施。

    远在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蓝田这块襟山带河、苍翠葱笼的地区,用简陋粗糙的工具与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前进。100万年后,先民们创造出的文化已经深埋地下,但他们利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却仍然吸引着我们,吸引着大批的中外学者前往考察研究,蓝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而考古学家也将通过进一步的发掘研究让蓝田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