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功夫影帝李小龙 > 第23章 虽死犹生 两代悲剧千古奇

第23章 虽死犹生 两代悲剧千古奇(1/2)

    人死了,英灵却还活着:他的电影至今还在广为公映,魁力不减当年!他掀起的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堪称20世纪文化奇观,他被誉为中国功夫第一名人!十多年后,他的儿子李国豪长大成人,来港拍了第一部功夫片《龙在江湖》,人们惊叹:李小龙复活了!正当李国豪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死于非命"。父子两代人的悲剧竟如此相近,千古奇事!

    李小龙没看到《龙争虎斗》公映的盛况。这是他主演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1973年8月19日,该片在美国首映,影迷们未能看到出席仪式的男主角李小龙,只能在银幕上看到生龙活虎的李小龙。

    10月18日,《龙争虎斗》的国语片在香港公映。此刻,李小龙正静静地躺在美国西雅图的墓地。

    《龙争虎斗》很快走遍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空前的李小龙热。

    李小龙没死,他仍活着。

    李小龙生前未能完成《死亡游戏》,就他的故事框架、哲学底蕴、导演意图来看,这必将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将会是他电影中最优秀的一部。

    《死亡游戏》只拍了近二十分钟的胶片,剧本也仅是个大纲。

    李小龙在拍《龙争虎斗》时,跟导演高洛斯曾谈及过《死亡游戏》,李小龙死后,高洛斯组织人撰写剧本。几经周折,由华纳公司出品、高洛斯执导的《死亡游戏》于1978年推出。但在这部片中,李小龙的许多意念已消失殆尽,男主角的功夫比李小龙要相形见拙得多,其他高手的功夫亦不伦不类。中国功夫片的特色荡然不存。

    《死亡游戏》的近二十分钟原装胶片在嘉禾公司,嘉禾补拍了其他镜头,并力图将两种镜头有机地衔接起来,由吴思远执导。拍中国功夫片,嘉禾的条件及经验比华纳要成熟优越得多。但拍出的样片,仍不尽原意。李小龙的编、导、演方式,既不是好莱坞的,更不是香港的,而是属于他个人的那一套。

    李小龙的作用和地位,是无人可替代的。他的死,带来的遗憾,又岂止《死亡游戏》?

    李小龙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但他的电影仍大放异彩,愈来愈为世界电影观众所接受、所喜受。他成了真正的世界性电影明星,不少国家的影迷及影评家称他为东方的功夫影帝。

    李小龙的从影生涯仅两年,仅拍了四部半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时间之短,作品之少,令人扼腕唏嘘。

    然而,他却凭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作品,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时逾二十余年,仍不见黯然失色。这在中外电影史上,实属少见。

    诚然,由于李小龙的早逝,使他避免了走红明星"当红容易长青难"的难题。靠红颜取胜的女星怕老,凭体力及武功立足的男星同样怕老。曾几何时,早期的功夫影星胡金铨以其曼妙的舞(武)姿,征服了多少影迷的心,而在近作《阴阳法王》中,却给观众带来英雄白头、大师老矣的惋叹。

    李小龙已离世二十余载,任何关于他能否"长青不老"的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还是以情形相仿的明星与其相比。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硕士蔡康永曾举过一例:

    "港台两地在70年代前后,塑造了不少能打,而且打得漂亮奇特的男演员。要讲到外型俊美,却只在影坛匆匆出现的,最出色的例子是傅声,纯论外型,很多人会认为傅声尤胜李小龙。可是傅声淬逝之后,他的电影并没有能一再引起、抢映的风潮,他的海报,也早已从影迷出入的店里消失。"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李小龙的电影仍常映不衰,仍魅力无穷,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仍为后世的影视演员所借鉴所效仿。有"星爷"之称的香港当红影星周星驰曾公开表示:李小龙是他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小龙电影的思想底蕴及其艺术魅力,前文曾有论述。这里还需一提的是,李小龙的电影是极个性化的电影,电影所表现的就是李小龙的自我。

    李小龙逝世后,出现过好些部表现李小龙的电影电视,较著名的有吴大维的《龙在江湖》、周星驰的《少年李小龙》等。吴大维、周星驰都算是出色的实力派明星,但李小龙就是李小龙,任何人饰演的李小龙都不及李小龙电影中的"这一个"来得更真实,更深刻,更能震撼人心。

    李小龙电影的意义还在于:他使国语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使世界影都好莱坞出现新的类型电影——中国的功夫片。

    好莱坞华裔影星陈冲曾抱怨说:好莱坞及美国电影观众对华裔演员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龙阶段。

    这既是华裔演员的悲哀,又是李小龙的骄傲!

    功夫与电影是李小龙生命的两大支柱。自李小龙赴美以来,最先是他在武道上的成功,才会有他在电影上的成功。他在电影上的成功,又促使他的武道更广泛地在世界传播,蜚声世界。

    我们仍不敢说,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人。但我们却可以定论: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名人。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功夫大师,他是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内的传人。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首先是李小龙功夫热。

    因此,自70年代起,许多外文字典词典都出现了一个新词:Kung Fu(功夫的音译)。

    鉴于李小龙在武术上的精深造诣与卓越贡献,世界武术组织把他评为世界著名七大武术家之一。

    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倡仪把每年的10月27日(李小龙的生日)定为"功夫节"。

    从1974年起,在美国举行的超级武术比赛,赛前均要作默祷,以表对这位中国功夫大师的敬意。

    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痛打日本武师,但日本观众并没有为之而反感,富士山供奉着一尊李小龙塑像,人们尊他为"武之圣者"。

    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出版过多种关于李小龙生平和功夫的书籍,以及纪念性的杂志与特辑。"李小龙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美国的大学,还被学者作为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专题。

    李小龙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功夫大使",他使中国功夫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国际交流的特殊语言。他的功夫电影与功夫书籍仍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沟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桥梁。

    盖棺定论,且经过二十余年的检验,大概可对他的截拳道作一些结论性的探讨。

    李小龙对武术的卓越贡献,或许不在于他战胜过多少武术高手,而在于他创立了一种新的武术门派:截拳道。但是,李小龙战胜众多武术高手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使他出名,又是对他的截拳道的有效检验。

    截拳道已得到世界武术界的承认,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墓碑刻有这样的碑文:李振藩(李小龙原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截拳道的创始人

    李小龙走得太匆忙,末留下任何遗嘱。碑铭,是莲达根据李小龙生前的愿望而立的。人们均认为:碑铭符合并高度概括了李小龙的一生,挈领出他武道的旨蕴和精华一-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截拳道是现代最具创新精神和开拓意义的武道。

    截拳道大胆否定传统武学流于形式、围于招式、循规蹈矩等弊端。

    截拳道是一种重实战、轻表演,重攻击、轻防御的武道。

    截拳道是哲学化的武道。或是武道哲学。

    截拳道不是招术,而是战术;不是教材,而是教义。因此,作为截拳道的门徒,不可刻意地学,机械地用;而是要心领神悟,灵活运用。注意:

    截拳道无任何形式,又可有任何形式;无派无别,又可是任何派别。

    对截拳道的研究,不可仅仅限于李小龙的武学遗著,还必须结合他在电影电视中的打斗与对白,更应参照他生平的言与行进行综合探讨。

    李小龙大胆否定传统武学门派,他矫枉过正,在批判弊端的同时,连不少精华也一道弃之如糟粕。

    李小龙武道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内功。在他的截拳道论著以及他进行截拳道的宣传教学中,他从不谈气功之类的内家功夫,他甚至连训练和动作中,如何调息运气都极少提到。

    李小龙首先是不会气功,其次是他没有学气功**——这可从他的言论中看出。截拳道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拳道,而外家功夫比内家功夫,更要"直接"得多。

    李小龙是个撤下种子就想摘果子的人。内家功夫见效太遥远了。

    传统武学对"武功"的理解,"武"特指外功,"功"待指内功。"武"与"功"对一个武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故谓"武功"。

    有诗为证:"练功不练武,十年白辛苦。"光练内功,不练外功的招法,内力虽浑厚,却不知如何借于身手施展出来,如何护身克敌?

    反之,"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光有招术和劲道,内功不行,终究会觉得底气不足,如大树无根。并且,练功时自损,或打斗时受伤,只能"硬挨"。内功高深之人,身体受到外力和外气侵害,他的内气会形成一道无形而又坚韧的屏障,并且还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内伤及气淤进行化解。

    这句"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箴言不幸成了李小龙暴毙的谶语,这也是李小龙截拳道的致命弱点。我们不能确认李小龙暴毙的直接原因,但可以认为:李小龙因日常不辅之以内功训练,而致导身体垮了下来。假设真有人暗发功伤他气机,他是无能为力并且毫无知觉的。

    香港一些武术界教头认为李小龙"练功不得其法",并非无稽之谈。

    李小龙的截拳道理论,融会了道家佛家的境界说。但实际上,李小龙的心态并非处于这种境界。若他能潜心练内功,常年不辍,是能进入这一境界的。那么他的性情,也不致于这么浮躁和暴躁。

    李小龙犯了"欲速则不达"之大忌。

    截拳道不适宜初学者,而适宜有相当功底之士。李小龙虽也强调"悟",但对初学者来说,是"悟"不出深邃的"道"的,必须有一个刻苦而较长的磨练磨难过程。这也是哲学上的量变到质变。

    "以无法为有法"(不属任何一派招法,又可以是运用任何一派招法),首先还须先有"一法"。初学者,不妨"因师置宜"先学一种或多种有效的传统招法。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融汇贯通截拳道,必如虎添翼。

    李小龙的截拳道之所以这样厉害,是他掌握和了解数十种中外武术,汲取精华的结果。

    黑格尔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众多传统武学门派,之所以能沿续数百上千年,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及威力,自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李小龙说:"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类似一概否认传统的言论,在他的武道论著中几乎处处可见。应该说,李小龙失之偏颇。

    笔者犯了苛求死者之大忌。写上述的一段文字,于笔者内心来说,是十分矛盾和痛苦的——笔者一直是李小龙武道!的崇拜者。但又记人忧天:

    唯恐初学者盲目崇拜截拳道,而缺乏清醒头脑;唯恐初学者把截拳道当成武学的速成教材,以此作为不日成为功夫大师的捷径;更唯恐初学者迷一鄙百,只学截拳道,而把各门传统武学弃之如垃圾。

    李小龙由于生命短促,而来不及将其截拳道研创得尽善尽美,无瑕可击。对这一点笔者是坚信不移的——李小龙是中国武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其意义及光辉不亚于慧能对禅学的一次革命。

    这两者的情形是极相似的。禅宗在初唐给推向极致,枯坐渐悟,而慧能摈弃坐禅,主张顿悟,从而爆发一场禅学革命。结果,慧能的南禅打败了神秀的北禅,中国禅寺成了南禅的一统天下。

    中国武学的诸多门派也给推向极致——修心养性,而摈弃了武道的原始打斗。中国是东方武术的发源地,日本、韩国的武术最初是由中国传去的。在现代,中国的拳师常常打不过东亚小国的空手道、跆拳道高手——因为他们的拳道更讲究实战。这一点,李小龙在美国深有体会。这种体会也常会在与外界交流的中国武师间产生,他们会认为中国的武道成了养性之道,中国的武术成了"舞术"(传闻有这么一事,80年代南方某市一位全国武术单项女冠军,某夜在烈士公园,被两个大男孩拖去树丛欲强奸,女冠军手脚无措,束手待毙。幸得纠察路过,才将她解救)。

    李小龙截拳道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中国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去禅寺考察,人们会惊奇地发现,禅师们实际上都没有摈弃坐禅。如果李小龙长寿的话,他会不会把他鄙弃的传统武学又重新捡起来呢?

    这仅是设想。但笔者相信,后世截拳道的传人,是会冷静而客观地对待传统武学的。

    是为笔者对截拳道的粗浅解读。

    李小龙死后,其妻莲达带着儿女定居她的故乡西雅图。

    1974年,美国举行超级武术大赛,邀请李小龙遗孀莲达以第一嘉宾的身份出席开幕式。以后年年如此。1981年,洛杉矶上映后经补拍的李小龙遗作《死亡游戏》,莲达应邀观摩,洛杉矶市长向莲达颁发了荣誉奖。在李小龙死后,莲达潜心整理李小龙遗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陆续出版发行。这些著作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李小龙的母亲何金棠,1991年度过80岁生日,现定居在美国佛罗兰市。她的晚年十分孤独,常常陷入对儿子的追忆中并向人讲述李小龙。她靠政府的救济金度日,为此她十分感叹地说:"没人相信,儿子曾是世界明星,而做妈妈的还要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最值得一提,也是世人最关注的要,数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

    李国豪从小生活在武术的环境下,他刚刚学会走路动作,就开始自觉地模仿武术动作。李小龙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李国豪在幼儿学校经常炫耀武力,跟同学打架,打得同学鼻青脸肿,致使家长向李小龙告状。李小龙为避免麻烦,不再教儿子。

    李小龙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中说:"至于孩子的将来,还是让他自由发展好了。"

    1970年,李小龙携妻子回香港度假,5岁的李国豪随父亲上电视台作武术表演。父子俩都作了脚踢木板的表演,人们对李国豪的功夫惊叹不已。

    鉴于李国豪好斗的性格,李小龙曾多次表示不能教他习武。但李小龙的话往往又是不算数的,他仍教李国豪功夫,并且是攻击性非常强的截拳道。李国豪小小的年纪,哪里领悟到什么截拳道的旨义,他只会见人拳打脚踢。

    李国豪跟父亲学武的经历非常短暂。7岁那年,李小龙"死于非命"。在葬礼上,李国豪指着父亲的遗体叫:"Movie!Movie!"(电影!电影!)他以为父亲是在拍电影。20年后,李国豪却是在拍电影时奇怪地死去,又是一起"死于非命"!

    父亲死后,李国豪随母亲定居西雅图。母亲莲达,鉴于丈夫练武经受的磨难和死后的阴影,竭力反对儿子国豪学功夫,而主张他安心念书。这情形,极似李海泉夫妇对儿子李小龙未来的期望。

    李国豪的性格跟父亲极相似。他喜好打架斗殴,滋事生非,他两次被中学除名勒令退学。进第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