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四、二进宫

四、二进宫(1/2)

    还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中钱玄同就说过,胡适“对于千年积腐的旧社会,未免太同他周旋了”。胡适自己也不再辩护,却我行我素。办《努力》周报以后,他竟两次进宫看望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即所谓“二进宫”,最遭舆论的反对。

    事情是从故宫里装电话引起的。

    原来,辛亥革命时,南方革命党与清廷代表袁世凯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后由袁氏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民国颁布“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第八款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款俸饷仍如其旧。①

    根据这个荒唐的“清室优待条件”,② 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之后仍称“皇帝”,仍用宣统年号,仍“暂居宫禁”,并无期限,由民国供给巨款,仍然在紫禁城里过着原封不动的帝王生活。

    溥仪当时年纪还小,小朝廷里的帝王生活十分呆板枯燥。小孩天性好奇,又智识渐长,梦想“恢复祖业”,故对外界的新事物非常感兴趣。经洋师傅庄士敦的介绍,他在紫禁城里接见过英国的海军司令、香港的英国总督,也知道了白话文运动,读过胡适的《尝试集》。但紫禁城里的王公大臣们却十分保守,每用“祖宗旧制”来限制小皇帝的越轨行为,企图维持小朝廷的安宁。

    皇宫原先没有电话,有一次,溥仪听庄士敦讲起电话的作用,动了好奇心,闹着要装。大臣们都来劝阻,说“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但溥仪偏不听。终于在养心殿里安装了一部电话机。溥仪高兴极了,翻着电话本,乱拨电话寻开心。1922年5月17日,溥仪给胡适挂了个电话,约他进宫去谈谈。

    为了进宫,胡适先去访问了庄士敦。他5月24日的日记里记载道:

    我因为宣统要见我,故今天去看他的先生庄士敦(Johnston),问他宫中的情形。他说宣统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受一班老太婆(按,指皇太后)的牵制。前次他把辫子剪去即是一例。上星期他的先生陈宝琛病重,他要去看他,宫中人劝阻他,他不听,竟雇汽车去看他一次,这也是一例。前次庄士敦说起宣统曾读我的《尝试集》,故我送庄士敦一部《文存》时,也送了宣统一部。这一次他要见我,完全不同人商量,庄士敦也不知道,也可见他自行其意了。③

    5月30日,溥仪派了一个太监去接胡适。那时宫禁仍相当森严,他们在神武门前下车,在护兵督察处的客室坐了一会,等与宫里通了电话才得进宫。

    那天见宣统的情形胡适的日记里也有记载,颇详细:

    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在殿的东厢,外面装大玻璃,门口挂厚帘子,太监们掀起帘子,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先在面前放了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得很;他虽17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利害;穿蓝袍子,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报,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有许多新书找不着。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着的书可以告诉我。我(们)谈了20分钟,就出来了。④

    这件事后来在宫内宫外都引起不大不小的一点风波。据溥仪回忆,宫里的王公大臣们听说皇上私自见了胡适这个“新人物”,便“像炸了油锅似地背地吵闹起来了”。⑤ 而京中各报也都当作新闻刊载,还登出“胡适请求免拜跪”、“胡适为帝者师”等传闻,闹得满城风雨,胡适不得不写一篇《宣统与胡适》来作答辩。文中交代了与日记所载相同的会见情形之后,便指责别人说:

    清宫里这一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⑥

    胡适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溥仪,觉得这是“很有人味儿”,一般来说似乎很合情理。他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题为《有感》:

    咬不开,槌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但溥仪却不是一般可怜的寂寞少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