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五、造一个中国的“娜拉”

五、造一个中国的“娜拉”(2/2)

作家不仅把易卜生剧中的思想搬过来,甚至连戏剧冲突的组合、故事叙说的形式等等也都一起摹仿了。胡适写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便是仿效易卜生的最早和最突出的例子。

    《终身大事》作于1919年,原来是用英文写的。有一天,几位美国留学的朋友来找胡适,说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要开一个宴会,中国的会员想在那天晚上演一出短戏,请胡适编一个英文剧本。他一天之内便写成了这个独幕剧。但因为找不到女角色,戏没有演成,剧本被朋友拿去发表在英文的《北京导报》上。随后,有一个女子学校要排演这出戏,胡适便又把它译成了中文。⑥ 这便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

    剧本明显地汲取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思想和手法,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简直就是一个中国的娜拉。她与陈先生曾经同在东洋留学,是多年的朋友,正热烈地自由恋爱。田女士的母亲也见过陈先生,知道他是一个很可靠的人,但还不放心,便向观音菩萨求“神签”,请张瞎子算八字,菩萨和瞎子都说这门亲事对不得。田女士的父亲倒也不相信泥菩萨与瞎算命,对陈先生也很喜欢,却又谨遵祖宗定下的祠规,相信族谱,说二千五百年前田陈是一姓,不能通婚。田女士勇敢地冲破这些封建迷信和传统习俗的阻挠,留下一张字条,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便离开家庭,坐陈先生的汽车走了。

    胡适自己说这出戏是“游戏的喜剧”(Farce,一般译为“滑稽剧”),剧中的田太太与田先生两人“性格描写”很有些夸张和可笑。田亚梅却是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物,剧本所反映的也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婚姻自主问题,因而它正是易卜生类的社会问题剧。内容虽然比较单薄,表现却还是比较集中而有风趣,写出了反宗法传统的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原来打算排演这出戏的那个女学堂,因为戏里的田女士是跟人跑了的,觉得“不道德”,竟没有女学生敢扮演田女士!她们生长在宗法传统势力仍很强大的中国,有哪个女子敢来做离家出走的 “娜拉”呢?这没有人敢演田女士本身就说明了《终身大事》这出戏的社会意义。

    胡适后来再没有写过剧本,而他对于中国旧戏却始终抱着几乎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也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几乎一致的态度。就胡适个人来说,情况自然也很复杂,但是与他当时对于整个民族文化抱有某种虚无观念及“全盘西化”的主张也是分不开的。他在谈到学习西洋戏剧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大凡一国的文化最忌的是‘老性’。‘老性’是‘暮气’,一犯了这种死症,几乎无药可医,百死之中只有一条生路:赶快用打针法,打一些新鲜的‘少年血性’进去,或者还可望却老还童的功效。现在的中国文学已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赶紧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还恐怕已经太迟了,不料这位病人家中的不肖子孙还要禁止医生,不许他下药,说道:‘中国人何必吃外国药?’……哼1⑦

    针砭痼疾自然该下猛烈的药石,汲取西方文学的有益成分也是必要的滋养,然而不承认以至鄙弃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许,这也是胡适“创作无力”的一个重要根源罢。

    -----------------------------------------------------

    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见《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年8月9版,卷一,第210~211页。

    ②同注①,第206页。

    ③《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胡适文存》,卷一,第94~95页。

    ④《新青年》“易卜生号”是1918年6月出版的第4卷第6号。《娜拉》全译载第一至三幕,《国民之敌》、《小爱友夫》均只译载一幕,后在第5卷续登完。

    ⑤《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4月3版,第634页。

    ⑥《终身大事》,英文题作“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随后译为中文,载《新青年》第6卷第3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四。其创作和翻译过程,可参看该剧本的“序”和“跋”。

    ⑦同注①,第213~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