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41。兴教寺(2/2)

少见。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方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顶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幽。灭曲的弧形油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而此塔叠涩檐挑出的砖层较多,出檐也较大,使之更富楼阁式塔的形式,在其他唐塔中不多见。这座舍利塔不仅因为埋葬高僧玄类而驰名于世,而且在建筑艺术和形式上,也是早期用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作品。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它也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遗迹。据史书记载,玄类圆寂后,朝野哀悼,送葬者数万,秘葬于白鹿原顶,唐高宗触目伤心,改葬于兴教寺内。

    玄类舍利塔东边的小塔是其弟子圆测的舍利塔。圆测是新罗国(今朝鲜)国土之孙,他广读经书,学识渊博,精通瑜伽教义,著述甚多,深受玄类法师器重,在佛教界也颇负盛名。他对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玄类舍利塔西边的小塔是其弟子窥基的舍利塔。窥基是唐初开国功臣尉迟恭的侄孙,虽然出身将门,但不慕功名富贵,遁入佛门。她的佛教著述很多,深负声望,有“百疏论主”之称。两小塔建筑形式相同,均高7米,各有塔铭,皇中还有泥塑像。现仅存此三座塔,其他建筑早在清代同治年间(1862一1874)全部遭兵火焚毁。

    西安的兴教寺和慈思寺与玄类都有密切的关系,他生时在慈恩寺译经,死后建了兴教寺。这两处寺庙自唐代开始一直是有名的游览胜地,近几年曾进行过翻修,古寺重新焕发出神彩。

    玄类原姓陈,河南堰师人,俗称唐僧,这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他13岁到洛阳出家为僧,后来随西域商队出玉门关,越流沙,过雪山,踏上西行的万里征途,经历千辛万苦到达印度求取佛经,历时17年,于贞观十九年(645)满载经卷回到长安(今西安市)。他去取经时只不过是一普通僧人,返回时却受到朝廷百官和僧众的隆重迎接,并得到唐太宗的召见,成为一代宗师,名扬中外。他在慈思寺不仅孜孜不倦地翻译佛经,而且还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等书。后来他移居陕北宜君山中的寺院,继续译经,直至积劳成疾而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