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41。兴教寺(1/2)

    著名的兴教寺位于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离城约24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终南山麓沪水之滨的樊川盆地,清流纵横,河渠交错,风景优美,自周、秦、汉、唐以来,一直是估都长安的游览胜地,那里曾有兴教寺、云栖寺、洪福寺、华严寺、牛头寺、兴国寺、观音寺、禅定寺,当时被称为八大寺。

    兴教寺是为迁葬唐代高僧玄类遗骨而建。唐麟德元年(664)玄类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省宜君县),初葬在西安东郊濡河东岸的白鹿原,五年后迁葬到少陵原,并修建寺塔作为纪念。后来由于唐肃宗李亨在游兴教寺时,为塔额题“兴教”两字,从此称为兴教寺。清代同治年间,寺院毁于火,除慈思塔院内的三座舍利增外,其他建筑均为近代重建。

    兴教寺坐北朝南,建在山坡上,站在山门远看,前面是一片开阔平原,尽头山峦起伏。寺内古木参天,红墙青瓦,环境清幽,千余年间香火不绝,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塔院等。山门上高悬“护国兴教寺”和“法相”、“庄严”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门内有钟、鼓楼夹道相对,气氛庄严。大雄宝殿面宽五楹,重檐飞亮,画栋雕福,建筑雄伟。殿堂内锦播垂拂,香烟缭绕,供奉释迎牟尼佛。殿后有五间经堂,四壁镶嵌有佛门各宗戒律碑。大雄宝殿右侧是藏经楼,楼内窗明几净,楼上收藏着《大藏经》、《藏经》和《续藏经》等大量的唐人手抄经卷,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楼下大厅是会客室。大雄宝殿的左侧有慈恩塔院,院内三塔耸立,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类舍利塔,又名唐三藏塔。它始建于唐代总章二年(669),是埋葬玄类法师遗骨的地方,到大和二年(828)重修后,才成为现在的形状。

    玄类合利塔是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四方形,高21米,五层,塔身往上每层逐渐内收,下大上小,安然稳固。因玄类是唐代高僧,舍利塔建得较大。塔身下有低矮台基。第一层南面辟拱门,内设方室供玄类彩色泥塑像。以上各层均为实体,不能攀登。塔背嵌有唐开成四年(839)镌刻的《大遍觉法师玄类塔铭》,详细地叙述了玄类的生平事迹。

    塔的外部仿楼阁式,每层隐砌出八角形倚柱,每面三问四柱。檐下隐砌出简洁斗拱,为其他建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