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0。南普陀寺(2/2)


    大悲殿是明代惠安土益顺设计的,建筑上很有特色,殿基用白石砌成,高约2米。殿通高20米,原为八角形的木建筑,顶部分为三层檐垣,由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均为八角形,每只角上雕着龙尾,条条翘向青天,而龙头却雕在第三檐垣上的一座宝塔上。远远望去,只见条条青龙从最低层往上爬上塔顶,有扶遥直上云天之势,别具一格。后人有诗赞曰:“檐飞龙舞翠云光,巧夺天工耀鹭乡。智慧结晶存古刹,功归劳动永流芳。”大悲殿后来因毁于火,1930年住持僧太虚法师重建,改用混凝土仿木结构,效果逼真。殿内供奉四尊观音菩萨。

    大悲殿后面的藏经楼,三重檐两层楼。楼下是法堂,为僧人讲经说法之所。二楼为玉佛殿,供着不少玉佛,有缅甸赠送的释迎牟尼涅架白玉像,明宣德元年(1426铸造的铜观音菩萨施甘露像,明代民间雕塑家何朝宗所做的白瓷观音像。楼上还收藏有大量中外佛典经书,有影印的宋代《债砂大藏经》,口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口本翻译的明版仿宋木刻《大藏经》,还有明代崇祯年间比丘胜旭等人用自己鲜血抄写的《妙法莲华经》。

    南普陀寺内外还有许多碑记石刻,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陈弟、沈容题名石刻,他们都是抗楼名将戚继光、俞大酞的好友,文武双全,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有乾隆御制碑,其中记述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的有关史料。在藏经楼后面悬崖上,刻着一个很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尺,宽一丈,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寺僧振慧写的。

    南普陀寺地处厦门,是闽侨朝圣的主要寺庙,而且和口本、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寺庙有着密切联系,历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