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0。南普陀寺(1/2)

    南普陀寺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是中国佛教闽南名刹。始建于唐中叶,最初名叫普照寺,是唐人陈肇创建的。那时寺的规模很小,整个寺庙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涧里,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但是这里风景优美,南临大海,背靠岩壑深幽、奇峰岭嫌、松竹苍翠、白云缭绕的五老峰。在五老峰中峰的南边有两座奇特的山峰,一座峰顶形如古钟,旁边有一条长石,象钟锤一样,故名钟山;另一座蜂顶上平卧着一块形状似鼓的大石,故名鼓山,是很理想的佛教道场天然标志。

    五代时僧人释清浩将普照寺改建为泅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一1067重建,复名普照寺。元代至正年间(1341一1368被毁。阴初僧人觉光重建,后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因寺中供奉观世音菩萨,而且处于浙江海岛普陀寺之南,因而名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坐南朝北,主轴线上有放生池、天土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东院有僧房、僧厨;西院是闽南佛教院。

    放生池由花岗岩石条砌成,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北池壁正中嵌着一块“放生”石刻碑。放生池前面有一片宽阔的草地,曾作过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练兵场。

    沿放生池北岸台阶而上,即可看到南普陀寺的山门,是一座2尺蹿角式的前殿。门上挂着清人吴铁山所书的“南普陀”三个L金大字的黑匾。前殿也称天土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全用石柱,殿顶用宝塔和腾龙作为装饰。殿中供奉弥勒佛和韦驮的塑像,两侧分列四大天土。

    天土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是全寺最雄伟的建筑,也是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顶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祥等图像,图像用各色磁料贴砌而成,颜色鲜艳,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