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8。开元寺(1/2)

    开元寺座落在以种植刺桐树而得名的刺桐城泉州市内的西街。

    开元寺建于唐代垂拱二年(686),初为乡人黄恭的一个大桑园,传说园里的桑树“尽生莲花”,改名为莲花寺。天授三年(692)又改高兴教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年号为名,改称开元寺。寺内占地78000平方米。它是闽南著名寺院,也是我国南方著名古刹。唐代名僧匡护,五代僧人弘则,宋代释行昭和近代弘一法师等,都曾在此寺为僧,唐、宋时代的印度、西域僧人也曾在此寺居住。

    寺内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的,有天土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其他建筑,西翼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小开元寺)。镇国、仁寿双石塔则分别耸立在东西两广场。这些殿堂和石塔,组成了一个布局严整,宏伟傅大的建筑群。

    进山门,入天土殿,殿内两侧有天土坐像各一尊,怒目挺腰,神态威武。殿后有拜亭,为古代泉州地方官吏每年逢岁时节口朝拜皇帝牌应的地方。亭后是一片宽敞的大石庭,称为拜庭。庭中长廊环绕,古榕参天,在绿荫下列置有宋以后历代的小石塔、石经幢和焚帛炉等10余座。拜庭尽头是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体建筑,相传在建殿之初常有“紫云盖地”之瑞,故又称紫云大殿,因全殿原有立柱100根,又俗称百柱殿。殿内有泥塑佛像34尊,其中以正面佛坛的释迎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阴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等五尊为最大,均高约6米,神态慈祥,衣褶清晰,雕塑精美。这五尊佛称为五方佛。斗拱间附刻的24尊美丽飞天伎乐,圆唇裸胸,身长翅膀,双手或持乐器,或捧文房四宝,轻歌漫舞。这些雕刻为国内其他寺院建筑所少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人面狮身浮雕和殿后刻有斯里兰片、印度等地神话故事的两根婆罗门教石柱,以及殿内一座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明代崇祯年间(1628一1644捐款铸造的铁香炉等文物,都极为珍贵。

    在大雄宝殿的后面是甘露戒坛,为佛教徒受戒的地方。由于唐代这里有一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在此建戒坛,因而称甘露戒坛。坛分五层,最高层有木雕卢舍那佛像,高1。 8米。其他还有阿弥陀佛、释迎牟尼佛、千手千眼观音等,刻工均甚精美。下座环立着戒神牌位64座。戒坛顶上的藻井结构复杂,有如蛛网。斗拱附饰衣结飘带的飞天伎乐,风格独具。过戒坛便是藏经阁,它是中轴线建筑群的终点和最高点。藏经阁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屡毁屡建。阁分两层,上层藏有佛经近万卷,其中以宋版佛经20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