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并没有特别尊重。然而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的时候,必定同时会意识到自身存在会有终止的一天。死亡来临时,人们产生出了要处理遗体的意识,开始区别于其他动物。

    至迟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起,人类就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到安息,古代人对死亡看得很重,于是人们在行动上就表现出过分重丧重葬。很早以前,人们就厚葬隆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地将宝贵的生产器具、生活用具、大量的金银珍宝甚至是活人埋入地下,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中使用。坟墓是人死后生活的场所,与生者的居所形成对应,一些坟墓与居住的房屋院落十分相似。

    人死了以后,最理想的方法是埋入土中,这是灵魂不灭观念出现后史前时期的人们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吕氏春秋》说:“葬者,藏也。”亲人死了,懂得不能再将尸体随便乱丢的原始人,既要想让死者的灵魂与自己一起好好地生活,又想爱护亲人的肌骨,入土安葬大概是最好的办法。

    我国古代帝王的坟墓,首推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黄帝死了以后.他的尸体也有可能埋到了地下。今天在河南、陕西等地能见到他的陵墓,虽然不可能全是真的,主要是具有象征意义,作为祭祀用的,但可以肯定,后人是想让黄帝睡在地下,让他的灵魂守护我们的大地。

    文献记载上说,大禹陵是我国最早的王陵。禹在会稽大会诸侯时,得了重病,最后死在那里。司马迁的《史记》说,禹“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传说当时的群臣遵从禹节俭治丧的遗命,只用衣衿三领,薄棺三寸,将他下葬了。三国时的《皇览》说“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后人推测“禹冢”可能是指起坟堆土。所谓“冢”,是指高高的山顶,可能起的土堆形状貌似山顶,就将坟墓称为冢了。后人的书里对坟墓的内部结构也有记录,说当时“穿圹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这样的具体详细当然不可能全是真实的,一定有后人想像和推测的成分。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浓烈,有钱人的丧葬渐渐进入奢侈。居于社会之巅的帝王们,他们对于丧葬自然是比一般百姓更加看重。这些身为天下至尊的帝王们,没有一个不想长生不老,他们延续现世生活的**是十分强烈的。于是很多人在生前,凭藉着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营建他们的万年寿域,希望生前享受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到了阴间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