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北交流的小插曲(2/2)

,指王肃在魏得志。她的意思是:如今您得志了,还记得当初你我两情缠绵之时吗?她的伤心、失望、无可告诉的痛苦,都凝聚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了。陈留长公主却并不感动,她代王肃答诗一首:

    针是贯线物,目中常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公主虽是北人,且是拓跋族人,此诗却有吴歌风格。它也用了谐音双关手法:“纴丝”,字面上是说针眼中可穿丝线,实际意思是“任思”——任凭你思念去!“衲故”字面上是说缝衲旧物,实际意思是“纳故”——容纳旧人。公主的意思是:你管你思念好了,任你怎么思念,王肃岂能再容纳你这旧人!好一副公主的派头!谢氏只得忍气吞声了。王肃即使不能容纳前妻,怎么连答诗都得后妻代庖呢?大约总是惧内之故吧。不过他自己也觉惭愧,便在所居延贤里内造正觉寺安置谢氏,自此遂不复与谢氏相见了。后来他任扬州刺史(北魏扬州治今安徽寿县),卒于任上。临终前,谢氏才携带女儿和儿子王绍去扬州看他。陈留长公主虽对谢氏不肯宽容,但北魏对她们母子大概还是不错的。其女儿被魏宣武帝纳为夫人,儿子王绍做到中书侍郎,王绍之女又被魏孝明帝纳为妃嫔。顺便说一下:公主答诗用的韵脚“丝”、“时”,与谢氏原诗一样,因此它可算是最早的一首次韵(步韵)之作了。

    王肃初入魏时,吃不惯羊肉、酪浆(牛、羊、马等的乳汁),常常煮鲫鱼羹吃,煎茶喝。洛阳人见他饮茶一饮一斗,管他叫“漏卮”,意思说他是个灌不满的杯子。几年之后,孝文帝与他宴饮,见他吃了好多羊肉,喝了不少酪浆,颇觉奇怪,便问道:“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他答道:“羊为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长,都可称珍品。滋味却颇有优劣。羊好比是齐鲁大邦,鱼好比是邾莒小国。只有茗饮不行,只好给酪浆作奴。”孝文帝听罢大笑,举起酒杯,说出几句诗来:

    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这是一首谜语诗,猜一个字。当下御史中丞李彪也以诗答:

    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瓨,长颈陶器。意谓沽酒老妪能将大口陶器中的酒注入细颈陶器中,屠夫割肉不用秤便斤两准确。然后尚书右丞甄琛也答道:

    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杂技演员)掷绳在虚空。

    原来谜底是个“习”字。王肃在北方生活习惯了,因此也能嚼羊肉喝酪浆了。李彪、甄琛都猜对了,而且很敏捷地以诗作答。李彪先答,金钟当然归他得了。

    南北朝既是南北对峙的分裂时期,也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南北双方也有所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可能是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如通过人员的奔亡而实现的。上面举出的一些事实,是可以当作南北交流中的几则诗话来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