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哀哀哭声演作歌(1/2)

    “悲歌可以当泣”,这是汉代一首歌曲中的诗句。当人们感到极大的痛苦和压抑时,欲哭无泪,便以哀切凄厉的歌声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反过来,痛苦的哭声又可能演变成歌曲。这种例子也不是没有。

    比如挽歌、丧葬之歌,该就是由哭声发展而成的。又如有的民族、地区(如中国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至今还保留着哭嫁的风俗。姑娘从出嫁之前的十多天起,便每日和母亲一起痛哭流涕,一边哭一边倾吐着心中的话。母女紧紧地依偎着,哭得全身摇晃,那情景足使观者酸鼻,邻居的女伴也来陪着落泪。这种风俗的形成,大约与过去时代交通不便、山川间阻、女儿到了夫家便与娘家形同隔绝有关。女儿就要离开娘亲,离开自幼熟悉的一切,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成为另一个陌生家庭中的成员;而母亲,则要送走自己的爱女,割舍心头的肉,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怎不使她们悲痛呢?有关这种风俗的各样细节,民俗学家会感到很大的兴趣;这里要说的是:母女的哭诉声有腔有调,有明显的节奏,听起来很像一首又一首哀痛的歌曲。如果将她们的哭声和话语记录下来,加工整理,无疑可以成为动人的悲歌。

    这种将哭声加工成歌曲的事例其实古代就有。南朝乐府歌曲《丁督护》便是这样产生的:宋武帝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爱哭,每有不如意事,便号哭不止。她的丈夫徐逵之为刘裕所信任,刘裕想要给他立功的机会,便派他统军征讨,配以精兵利器,打算让他得胜之后做重镇荆州的刺史。岂料出师不利,死在阵前,刘裕只得命督护丁旿去主持殡葬之事。会稽公主要了解殡葬的情况,便将丁旿唤至家中,细细询问。每问辄叹息哭叫:“丁督护呀!”其声调十分哀切。这悲哀的哭叫声竟流传开来,后来被人加工改制成歌曲,便名为《丁督护》。(沈约《宋书·乐志》)这短短的一句话是怎样发展成一首曲子呢?据说,是将它作为和声来处理的。古代乐歌常有和声,独唱者唱完一句,即由众人合唱一个短句以相和。“丁督护”二字便是这个短句的歌辞。(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中的《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

    上述这件事发生在东晋末年,当时刘裕已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还没有篡位做皇帝。又过了几十年,刘裕在做了两年皇帝之后,早已死去,这首《丁督护》歌仍然流传,并且被人们作曲填词,填了好多不同的词句。其中,刘骏(刘裕的孙子,即会稽公主之侄)也填过两首歌词,但内容已与当年其姑母悲哭之事毫无关系,而是写男女恋爱之情:

    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黄河流无极,洛阳数千里,坎坷戎旅间,何由见欢子?

    第一首是女子送别情人的口气。上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