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朝的捣衣诗(1/2)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捣衣的不少。所谓捣衣,并非乡村小溪边妇女用棒棰拍打衣物以除垢的那回事,而是将练帛铺在石砧上,用木杵叩捣,使之软熟。经过这道工序,练帛方可用来裁剪、缝制衣裳。捣衣之状,原是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同舂米似的。后来改为“卧杵”,两人对坐捣之。(倪璠《庾子山集注》《夜听捣衣》注)唐代画家张萱有《捣练图》,已经不存,不过有宋徽宗的摹本在。捣衣一般都在秋末冬初,这正是缝制寒衣的季节。制成了寒衣,还要寄送行役在外的游子。织帛、捣练、裁衣,妇女在辛苦繁忙中寄托着对于亲人的思念。诗人受了感动,便写出了许多捣衣诗。

    由今天尚能见到的资料看,东晋曹毗的《夜听捣衣》,大约是最早的一首捣衣诗。南北朝时,刘宋的谢惠连、齐梁时的萧衍、柳恽、王僧孺、庾信和北朝的温子升等人,都曾以捣衣为题写作诗篇。

    远在曹毗之前,西汉后期的班倢伃有一篇《捣素赋》。不过该赋首见于《古文苑》一书,而《古文苑》据说是唐朝人抄录当时流传的古诗文编成的一本集子,既不知是谁抄的,也不知道其何所依据。其中所收的部分诗文,其真实性有些靠不住。《捣素赋》是否真是班氏所作,也说不准。无论如何,这篇赋实在是写得不错的。它先写秋天的景色,再描绘捣衣女子的美丽,再写捣衣声的动听,最后刻画女子裁衣寄远的悲伤心情。其中如写女子之美道:“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笑笑移妍,步步生芳。”致力于表现其神态之美。又如写杵声:“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可说是工于体物。至于写女子裁衣:“准华裁于昔时,疑形异于今日。”写寄寒衣和书信:“书既封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表现女子的心理颇为细致真切。

    张萱的捣练图卷(传北宋徽宗摹)

    如果这篇《捣素赋》是写成于南朝之前的话,那么应该说南朝诗人的捣衣诗是颇受其影响的。它们一般也都从秋末风景、捣衣人形象和思绪、砧杵声等方面落笔,具体的描写也有因袭之处。比如王僧孺《捣衣》:“别鹤悲不已,离鸾断更续”,用离群孤栖的鹤、鸾悲鸣来形容砧杵声,便显然用《捣素赋》中语。(古代乐曲有《别鹤操》、《飞鹄行》、《双凤离鸾曲》等。这种写法可说是双关手法:别鹤、离鸾既是指鸟,又是指乐曲。)又如谢惠连《捣衣》结尾道:“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王筠《行路难》(诗中写及捣衣)道:“犹忆去时腰大小,不知今日身短长。”其构思也与《捣素赋》中“准华裁于昔时”二句相同。

    当然,南朝诗人也有自己的发展。比如《捣素赋》写捣衣景象,只有“投香杵,扣玟砧”两句,简单得很:有的南朝诗人则写得细致些,如谢惠连说:“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写随着手中一上一下的动作,女子袖中散发出阵阵幽香,薄薄的汗珠沁湿了额角。这就形象得多了。至于王僧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