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欲将秃笔扫群魔(1/2)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即钱谦益辞世百年之后(钱卒于1664年),他毕生苦心经营的全部著述,竟遭清廷严令禁毁。对于这一历史公案,笔者曾深感迷惑不解。

    因为和钱谦益一时齐名的吴伟业,在他的作品里满纸故国之思,悲悲戚戚,痛悔自己**仕清,铸成终身大恨。令人奇怪的是,他的作品非但未遭禁止,乾隆皇帝还附庸风雅,亲笔为吴梅村集题诗云:“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披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给予颇不寻常的赞颂。

    那么,清廷为何要禁毁钱谦益的著作呢?读完《牧斋初学集》、《牧斋有学集》,感到尽管某些篇章不合其“降臣”的身份,但似乎仍无大碍,仍然寻找不出之所以遭禁毁的真正原因。只是读了《投笔集》之后,才恍然大悟,在文网森严的有清一代,他的著作不被禁毁那才怪哩。

    《投笔集》三个字就散发着浓烈的火药味,它的命名很值得探究。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说:“先生闻焦山师(指郑成功在镇江的水师)屡败北兵,慨然有从戎之志,于是和杜甫《秋兴》而以‘投笔’命其集。发摅指斥,一无鲠避,其志弥苦,而其词弥切矣!”陈寅恪先生亦以为“牧斋《投笔集》之命名,自是取班定远投笔从戎之义”。他还极力从钱诗中寻找旁证,说:“第三叠‘小舟夜渡惜别而作’八首,殆因此时延平(郑成功)之舟师虽败于金陵,然白茆港尚有郑氏将领所率之船舶,牧斋欲附之随行,后因郑氏白茆港之舟师亦为清兵所击毁,故牧斋随行之志终不能遂。……此叠八首,不独限于个人儿女离别之私情,亦关民族兴亡之大计。”这些说法似乎颇有道理。但通览《投笔集》后,总觉得作者以“投笔”名集,固然用汉班超投笔从戎之典,但作者的真实本意却不在此,实有更深刻的含义在。

    《投笔集》所收之诗,其时限从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二年(1663),即从郑成功率水师千帆竞进,进攻南京起,至桂王朱由榔政权覆亡之后为止。据此,《投笔集》之命名,当在康熙二年之后,而不大可能在郑成功兴师之时。况且钱谦益当时已达老耄之期,虽然他支持郑成功的抗清复明活动,但要投笔从戎,自有力不从心之憾,未必会贸然作出这样的决断。不过,郑成功的抗清斗争给予他极大的鼓舞,心中萌动的反清意识再一次被引发,他自觉地用手中之笔当武器,参加到抗清的行列中来。《后秋兴》十二叠之后,作者有《吟罢自题长句拨闷二首》,透露出写作这组诗的动机与心境,实是研究《金陵秋兴》的第一手材料,诚为可贵。其第二首云:

    不成悲泣不成歌,破碎还如墨盾磨。判以余生供漫兴,欲将秃笔扫群魔。途穷日暮聊为尔,发短心长可奈何!赋罢《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