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嫁女词》的比兴手法(1/2)

    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领域中,诗人们普遍喜爱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所谓“比”,用今天的术语说即是比喻;所谓“兴”,即是兴起之意,朱熹《诗集传》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兴也包含有比之义,所以古人常以比兴连用。如果比兴手法运用得当,就会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的本质在于联想。艺术家一旦展开其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将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事物,通过比喻形象而贴切地表达出来,达到于平淡中见新奇的艺术效果。

    记得笔者年轻的时候,对唐诗一直爱不释手,有一次读到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由于当时对此诗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乍一读,此诗所描写的内容似乎和诗题毫不相干,因而百思不得其解。从字面上看,此诗描写一位新嫁娘,在洞房花烛夜之后,第二天早晨就要拜见公婆,她对着镜子精心地梳妆打扮,但心里却忐忑不安,唯恐无法博得公婆的欢心,梳妆之后便悄悄地问新郎:“自己的打扮合不合时宜?”后来才懂得,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在临近科场考试之际的心态。原来唐代有所谓行卷的风气,即应进士科举者将自己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献给朝中显贵或名人,希望得到赏识、举荐。此诗就是作者临近科场考试之际投赠给著名诗人张籍的,张时任水部员外郎。由于作者在赴试之前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忐忑不安,这和新嫁娘在拜见公婆前的心境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作者取其一点在诗中以新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即公婆比主考官。诗意简单明了,即询问张籍:自己的作品不知是否合乎主考官的心意?此诗通篇运用比喻,不但新奇别致,且饶有生活情趣,更能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彩,比起那些直抒胸臆的诗篇,趣味迥然不同。

    钱谦益的《嫁女词》,同样采取比兴手法,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嫁女词》共四首,为节省篇幅,这里仅抄录第一首:

    中堂何喧阗,明烛耀银釭。箱帘启萎蕤,刀尺声硠硠。大姊裁罗襦,小妹熨袴裆。邻女赠锦缎,双双绣鸳鸯。阿母鬓婆娑,篝灯理中裳。阿母向我言:抚汝娇且长,十载违汝家,顿顇类?孀。轻轩宵在门,重整嫁时装。女行欣有家,阿母心内伤。牵衣告阿母,背指灯烛光:“女身如明烛,影在阿母旁。”

    就字面上看,诗写一位女子即将辞别母亲离家远嫁时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从“中堂何喧阗”至“双双绣鸳鸯”,写离家远出时中堂热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