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宦海浮沉(1/2)

    钱谦益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进士,年仅二十八岁。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称他“以命世异才,蚤登上第”。但不久之后,其父去世,他“里居奉母,垂十有一年”(见《嫁女词序》)。可见他中进士后不久,一直在家侍奉母亲,未曾出来做官,直至泰昌元年(1620),才得到“诣阙补官”的机会。

    也许这一年对钱谦益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所以他面世的第一部著作《初学集》所收诗作,就始于泰昌元年,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不可能不赋诗,既有诗作,又不收入他的集子里,自然有其原因。也许在他看来出仕之前的作品太幼稚,只能算为习作,故将其删削,不再收入集中。

    可是他的官运不济,任职数年之后,于天启五年(1625)遭御史陈以瑞弹劾而罢官。《初学集》有一组诗《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自潞河登舟,两月方达京口,途中衔恩感事,杂然成咏,凡得十首》,曾记述此事。“削职南归”,对他来讲自然不是滋味,“门外天涯迁客路,桥边风雪蹇驴情”(其一)。正是表达了他罢官之后的悲切心情。“迁客”指遭贬谪的人,这里作者自指。“蹇驴情”,据《宋史·韩世忠传》载,韩世忠因反对秦桧议和主张,遭罢职后赋闲在家,“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这时,牧斋感到心灰意懒,情绪低到极点。“已分灰心思学道,夺官何必怨讥嘲”(其五)。可看作是他当时心境的表露。他在考虑自己的归宿问题:一是以司马迁为榜样,埋头撰写历史著作。“汗青头白君休笑,漫拟千年号史通”(其四)。史通指司马迁,司马迁于新莽时被追封为史通子。作者当时立志修史,正撰写《开国君臣事略》,颇为自负。一是向陶渊明学习,躬耕田亩,过着隐居生活。“耦耕旧有高人约,带月相看并荷锄”(其七)。“高人”指程孟阳,“带月”句即化用陶渊明“带月荷锄归”诗意。只是陶渊明辞官归里是自觉的行动,而钱谦益的耦耕田亩则是因罢官所致,是被迫的。因此,他在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钱谦益赋闲在家,默默无闻地度过一个年头又一个年头,到了第三年,即天启七年(1627),突然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像在茫茫的黑夜里突然在前方发现一线亮光,他的神经为之一震。原来这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去世,思宗朱由检即位。在古代,一位皇帝在登基之后,往往摆出一副亲民姿态,譬如大赦天下之类。当他获悉明思宗将重新诏他入朝任职后,简直欣喜若狂,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九月二十六日恭闻登极恩诏有述》诗,其中有“三载先朝版籍民,诏恩重许从儒绅”、“旋取朝衣来典库,还如舞袖去登场”之句,昔日压抑苦闷的心情一扫而光。第二年即崇祯元年七月,他应召北上,有《戊辰七月应召赴阙车中言怀十首》。对于新皇帝的重新起用,他自然感恩戴德不已。“重向西风挥老泪,余生何以答殊恩?”当他重新踏上入朝做官的道路之时,在他脑际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报恩。对于热衷于仕宦的钱谦益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他心中也并非没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