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与游仙诗(1/2)

    曹操不信神仙之说,但却写了不少游仙之作。在他完整保存到现在的十九首诗歌中,述及游仙的有《气出唱》三首、《精列》一首、《陌上桑》一首、《秋胡行》二首等,共计达七首之多,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强,其比例之高实在是令人咋舌的。以前论曹操诗歌的,极少论及这些游仙诗;论游仙诗的,也极少提到曹操,那实在是很不公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公允的现象呢?也许是由于这样的想法:既然曹操不信奉神仙之说,那么要说他与游仙诗有什么关系似乎是很矛盾的。这种观点将写游仙诗与宣扬出世的神仙之说等同起来。可视为典型的是唐人李善为《文选》中郭璞《游仙诗》所作的注文:“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然而,这一观点却忽略了这一点:借用或干脆创造神奇的意象,本来就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的名剧《仲夏夜之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诗人的眼睛在狂热中转动,

    从地望到天,又从天扫到地;

    以想像力对莫可名状之物,

    赋予形象,诗人的妙笔,

    能给缥缈的虚无,

    以名字和寄寓的地方。

    这里对诗人所作的描述,决不仅仅适用于英国,而具有极其普遍的意义。因此,完整地说,游仙诗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宣扬出世修道的游仙诗,另一种则是仅将游仙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意象、一种对人世的反衬、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游仙诗。这两种性质时常会交织、混杂在同一篇作品中,然而其间难免有主次之分而使作品仍具有不同的倾向。

    我们若要找出内容是游仙而并不宣扬出世的例子,是毫不费事的。早在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已开游仙诗之先河,大段大段地描述了诗人至悬圃、憩咸池、登阆风、求宓妃等等游仙境、接仙人的情景,而大家都知道这些意象在《离骚》中不过是诗人为实现理想所作的各种探索的借喻而已。曹操之子曹植,在《辨道论》中,曾明确地说:“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其为虚妄;甚矣哉!”并且说“仙人者,傥猱猿之属”,将羽化登仙与“雉入海为蜃,燕入海为蛤”等物类变化相提并论。在思想上,曹植也与出世隐遁无缘,一生都在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可就是曹植,也写过《升天行》、《仙人篇》、《游仙》、《五游咏》、《飞龙篇》、《陌上桑》等等游仙诗,其与宣扬出世无关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以作《游仙诗》十四首著称的郭璞,在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