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胞物与(2/2)

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从而一直怀有“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之沟中”的负罪感,并对济世泽民怀有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还只是幻想能有千万间大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在《寄柏学士林居》中进而呼喊:“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境遇,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情感,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襟怀,也许是叹服杜甫的伟大,也许是不愿跟着前人学语,总之,虽然这些诗句一直脍炙人口,但后世同样的作品却不多见。比较相似的是白居易的几首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百姓多寒不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事有咏》)。宋人曾将杜、白的诗作过一番比较:“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黄彻《?溪诗话》)白居易能不和一般官吏同流合污,这是他可贵之处。但从他一生行事看,所信奉的主要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而杜甫则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白居易是推己及人,杜甫则是舍己为人。方孝孺说杜甫:“此其心愿世之人咸得其所而已,虽饥寒有不暇顾,视夫自私之徒,如蝼蚁之求穴,则叹而哀之。是心也,使幸而达诸天下,虽致治如唐虞之盛可也。彼浅德者,顾以大言为先生病。呜呼,先生庶乎人而能天者也!其寓于言,岂众人之所能识哉?”(《成都杜先生草堂碑》)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白居易没有,纵观中国历史,也很罕见。另外,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士大夫缺乏的品质,即和下层民众平等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亲密的感情。黄生说:“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杜诗说》)白居易对下层民众不能说没有同情心,但这种同情,总带有恩赐怜悯的味儿。和杜诗相比,白诗只是学其意、效其词,缺乏切身的感受,因此也就不像杜诗那样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