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胞物与(1/2)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卷走了草堂屋顶上的茅草,随后乌云翻滚,秋雨滂沱,屋漏床湿,被冷如铁。面对着这种景象,杜甫彻夜不眠。但他所想念感叹的,不仅是个人在战乱之后所遭受的种种困苦,而联想起普天下和自己同样遭遇的寒士,进而萌发出这样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漏偏遭连夜雨的苦况,人们常常会遇到,但说出这样感人的话来,杜甫应是第一人。由于大多数人都处在和杜甫相似的困境之中,但又都缺乏杜甫那样开阔的胸怀,故这几句诗,一直引起后人由衷的赞叹(可惜没有由衷的惭愧),因此没有必要再在上面增添一些雷同的赞美之词。有必要指出的是:杜甫产生这种愿望,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入非非,而是出于一种十分自然的感触;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他一生中,始终不曾泯没过。

    作为一个志趣高远、命运多舛的人,杜甫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之际,既不贪图功名,也不羡慕荣华,而能始终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们,将对自身的感叹,转化为对他人的同情。当他在途中遇到大水,感叹的不是行路的艰难,而是:“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因悲林中士,未脱众鱼腹。”(《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当他身受炎热之苦的时候,白天想的是干旱给百姓带来的灾害:“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夏日叹》)夜晚想的是那些连洗个澡都不可得的士兵:“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夏夜叹》)当他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颠沛的时候,想的是:“此身免荷芟,未敢辞路难!”(《寒峡》)当他避乱外出,在回成都后看到草堂破败、树木凋伤时,想的是:“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四松》)时时处处,推己及人,这正是他的境界要远远高于贾谊等人的地方。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鱼在网中绝望地挣扎,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虽然万物的命运各有不同,但一个怀有恻隐之心的仁者,应当一视同仁地看待,不能理所当然地让谁去承受不幸。有了这样的认识,杜甫对比他更不幸的人们,必然充满同情心。由于杜甫从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