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自比稷契(1/2)

    一部杜诗,最能体现诗人心迹的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诗中,能够集中体现诗人心迹的又是这两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一生坎坷不遇,从政时间极短,官职又甚卑下,惟一引人注意的事,是任左拾遗时上疏营救房琯,就政事而言,与稷、契实难并论。《新唐书》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对此,宋代葛常之、周必大等人都表示赞同,认为从政非杜甫所长,自比稷、契,未免“儒者大言”。但李纲认为杜甫政事不为人所知,是被诗名遮盖的缘故,称赞杜甫“孤忠无与施,但以佳句写”,“作诗千万篇,一一干教化”(《杜子美》)。陆游作为一个同样不得志的诗人,深为杜甫未能一展其才而可惜:“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慨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读杜诗》)不少宋人认为杜诗并非吟咏情性的作品,而是“经”,这种看法,对后世的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如清代吴乔认为杜诗“不置之六经中,何处可置?窃谓朝廷当特设一科,问以杜诗意义,于孔孟之道有益”(《围炉诗话》)。顾炎武也说“四书”、“五经”之后,有几部书可以治天下,其中一部就是杜诗。不过这些都是从教化的角度着眼的。杜诗有助教化,不等于说杜甫政事可观,如果以此来肯定杜甫自比稷、契,仍难使人心服。

    明代王嗣奭正是有感于世人对杜甫政事的轻视,极力为其辩解:“杜陵自许稷、契,人未必信。今读其诗,当奔走流离,衣食且不给,而于国家理乱安危之故,用人行政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军机之胜负,地势之险要,夷虏之向背,无不见之于诗。陈之详确,出之恳挚,非平日留心世务,何以有此?”(《管天笔记外编》)而仇兆鳌对杜诗更是推崇备至:“按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知天宝之将乱也。《悲青坂》诗:‘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猝’,知收京在次年也。《收京》诗:‘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知回纥生衅,藩镇跋扈也。《秦州》诗:‘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知吐蕃寇边,不能安枕也。此诗(指《剑门》)云:‘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知蜀必有事,而深忧远虑也。未几,段子璋、徐知道、崔旰、杨子琳辈果据险为乱。公之料事多中如此,可见其经世之才矣。”(《杜诗详注》)在杜甫诗中,确有一些灼见形势,可作“筹时条议”看的作品,至于说他能运筹决胜、料事如神,则未免言之过实。这种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