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颓放而倔强的艺术(2/2)

是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它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竹象征了一种清雅、幽静、有节操的品格。相传苏轼有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取义正在此。徐渭画竹,亦取传统喻意中以竹象征节操的习惯,但他常置竹于风、雨、雪的袭击与压迫之中,则是更在强调自我与外力相对抗的态度,表达愤世疾俗的情怀,这与传统的画竹,已经有根本的区别了。下面录两首题诗,以见一斑:

    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

    《雪竹》

    画里濡墨不敢浓,窗间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事风波满太空。

    《风竹》

    风竹(明 徐渭)

    与戏曲有关的诗,想举他的《少年》。那也是徐渭出狱不久时的作品。他去天目山游玩,经过富阳,结识一位姓郑的老人。郑老是姚江人,往年也曾风流潇洒,踌躇满志,老来流落异乡,以教私塾餬口,一年只五两银子,还遭人欺凌。两人陌路相逢,却同病相怜,直喝得酒酣耳热。醉中郑老击鼓作乐,徐渭为之写下这首诗:

    少年定是风流辈,龙泉山下鞴鹰睡。今来老矣恋猢狲,五金一岁无人理。无人理,向予道:今夜逢君好欢笑。为君一鼓姚江调。鼓声忽作霹雳叫,掷槌不敢让《渔阳》,猛气犹能骂曹操!

    “恋猢狲”,指教小孩子读书(至今仍有称小学教师为“猢狲王”的)。末二句,用三国时祢衡裸衣击鼓,作《渔阳三挝》之曲,痛骂曹操的故事。诗的后半部分,节奏急促奔放,恰似鼓点,诗中似乎看到两位白头潦倒的老人,在叫嚎喧嚣,发泄着内心的积郁。

    从徐渭另外的诗里得知,他不但爱听击鼓,而且自己也能为此技。鼓有着其他乐器所没有的特殊的急促与兴奋感,能引起特殊的心理效应,这就是徐渭喜爱鼓乐的原因。他的传世戏曲作品集《四声猿》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演祢衡骂曹故事的《狂鼓吏渔阳三弄》(现在京剧中《击鼓骂曹》一剧,便是由此演变来的)。徐渭嫌《三国演义》中这一段不够畅快,特意把情节改为祢、曹死后,由阴间判官主持,重演当日的场面,好有更多可骂的材料。这个戏可说是中国戏曲史绝无仅有的一例,从头到尾,就是由祢衡一边击鼓,一边数说曹操的罪恶,并加以嘲骂,一股孤高狂傲、悲愤激越、刚烈倔强之气冲腾奔泻。这实际是徐渭一生痛苦悲愤情绪的集中抒发。徐渭是能够演唱戏曲的,可以想像他击起激越的鼓声,引吭高歌,其实是把现实世界给予他的一切磨难、屈辱和不平,从文学艺术的孔道中宜泄出去,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徐渭一生之不幸,是历代著名文人中少有的。但这种不幸和他的高傲倔强的性格,却也成就了他的文艺创造活动,令人感慨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