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雨·宋诗·文征明(2/2)

触还起,有忆正茫然。败絮和衣拥,昏缸背壁悬。俄闻喧屋漏,自起缚残编。

    在清静的长夜,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响个不住,因而久久无法入睡,这是文征明诗中屡次出现的一种场景。后二句,写出听雨时微妙的、难以解说的心情:本来没有愁,却被这雨触起了莫名的愁绪;想要抓住它,辨别一下这愁绪因何而起,却又觉得很茫然,说不清楚它由何而来。睡不着觉,便披起陈旧的棉衣斜倚在床上,挂在墙壁间的油灯,闪烁着昏黄的光芒。一会儿听到家人惊呼屋子漏了,于是赶紧起身,捆扎好陈旧的书卷,换个地方。这一细节也许是真实的,但写在诗中,却有更多的意义:一生与书相伴,所得到的只是清寒的生活,但要抛开这些书,却又不能。

    另外,又选《暮春斋居即事三首》中的第一首:

    经旬寡人事,踪迹小窗前。暝色连残雨,春寒宿野烟。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零落梅枝瘦,风吹更可怜。

    长久没有人事上的交往(据另两首,是因为生病),闲来无聊,就在窗前向外眺望。在暮春的傍晚,看到天色暝暝,细雨迷濛,郊外烟气流漾,蕴涵寒意。周际寂无人声,呷几口茶,随意翻翻书,也很惬意。只是已经凋零的梅枝摇曳于风中,显得凄凉可怜。

    在这两首诗中,都明显有几分寂寞孤独。一个温和而重视礼节的人,其实也就是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人,因此寂寞是难免的。寂寞有时令人难以忍受(如前一首),有时又带来平静的愉悦(如后一首),所以诗人并不急于摆脱寂寞。同时,在这两首诗的结尾,都隐约有些刺激的成份:屋漏意味贫困,花残意味时光也就是生命的流失。但执着于这些问题,为此而悲哀,归根结蒂是没有出路的,所以诗人也并不急于寻求出路。

    以理智约束并调节感情,以平静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难题,这是宋诗的特点,也是文征明诗歌的特点。但感情处于约制的状态而呈现平静时,便容易转化为淡淡的、持续的忧伤。这种情绪,与绵绵细雨最为切合。或者反过来说,绵绵细雨,最适宜作为这种情绪的象征和载体。所以文征明和宋代诗人一样,喜欢在诗中描摹雨景。

    文征明并不像宋代人,认为约制个人感情是必须的社会原则,是必须强加给一切人的强制性要求。他只是从自身的性情出发,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爱好。对于那些狂放不羁的朋友,他不但能够理解、尊重,甚至有些羡慕。就崇尚人性之“真”,厌恶一切虚伪行为而言,他又是同时代新思潮完全一致的,所以,既效仿宋诗,又赞同祝允明“诗死于宋”的论点。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因为仔细地分辨后,可知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