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雨·宋诗·文征明(1/2)

    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所著的《宋诗概说》中,比较唐宋诗之区别,有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唐诗是激情发扬的,宋诗则显得冷静,对激情加以抑制。在唐诗中,作为诗人激情的载体,有两种自然景物经常出现。一是夕阳,一是月亮。在宋诗中,这两种景物都不像唐诗中出现得那么频繁,屡屡写到的,是连绵的雨。以陆游为例,南宋末批评家方回所著《瀛奎律髓》就已指出,他的近万首诗中,写到月亮的不多,反而雨才是陆游很感兴趣的景物,不但写得多,甚至把听雨当作写诗的秘诀:“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吉川疏忽了另外一个极好的例证,陆游还写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他显然把雨视为典型的诗境。)吉川说:夕阳是燃烧的景象,雨是延绵的景象,这正显示了唐宋诗的差异。

    一般读者从选本中读到的陆游作品,大都是表现爱国情绪的,因而容易觉得他是一个慷慨激昂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一类作品,陆游诗歌的情绪,几乎全是和缓而平静的,甚少有激烈紧张的表现。

    明代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思潮,其显著特征是对宋代文化的全面抨击。祝允明首先提出“学坏于宋”、“诗死于宋”的惊世骇俗的论点,其后,提倡复古,否定宋诗,成为明代诗坛最风行的主张。当然,简单地否定宋诗,并不是科学的态度,说“诗死于宋”,也不是客观全面的评价。这种偏激实际是矫枉过正的手段,是用简截明了的口号表达内涵复杂的新的文化趋向。其根本意义,是扫除宋代以来的官方道德对人性的抑制,以及这种抑制在诗歌中的表现,恢复诗歌的激情。就此而言,偏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在新的思潮兴起之初,文征明的情况显得比较复杂。他为祝允明的《祝子罪知录》所写的题诗中,也称赞“祝子挺实甚,举刺弗自偏”,也说“磋哉诗死宋,吊以《三百篇》”,表明他赞成祝允明的反传统思想和反宋复古的文学观。但是,他又对人说:“我少年学诗,从陆放翁入门,故格调卑弱,不及诸君皆唐声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证明他的诗与宋诗、尤其与陆游诗有相当深的渊源关系。王世贞《明诗评》也说:“大抵征明诗如老病维摩,不能起座,颇入玄言;又如素衣女子,洁白掩映,情致亲人;第亡(只是没有)丈夫气格。”这也是说文征明的诗一般不具有豪放昂扬的情调,与激情发扬的唐诗不同。

    有趣的是,文征明也像陆游一样,容易被雨感动,喜欢写雨。一篇二篇地看,也许不觉得什么,若把他集子从头到尾翻一遍,几乎十首诗中必有一二首写到雨,就显得很突出了。不过在这里只能举些例子,看看雨到底引起诗人什么样的感受。下面是一首《夜雨》:

    中夜清如许,沉沉听雨眠。无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