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以美人写花的意趣(1/2)

    诗人最早是用花来比喻美人的。尽管有这样的西谚: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了。事实上,由第四个到第无数个,人们仍将不断地比下去。那句谚语的意思,只能理解为重视创新,反对因袭,不好死抠字面。否则,诗人想要不做“蠢才”也太难了。试想,人间最动人的是美女,自然界最动人的是鲜花,欲写美人,怎能不借用花的娇艳呢?问题只在比得新奇巧妙,不落俗套。

    反过来,诗人发现了以花比美人以后,又发现可以用美人比花。中国南朝盛行咏物诗,许多咏花的作品,其中就有一些零星的句子。譬如梁简文帝《咏初桃》:“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便是说,那窗前柳树下初开的桃花,隐隐约约好像是一位盛妆少女。唐玄宗陪杨贵妃赏牡丹,召来李白写新词,其《清平调》三首,第一首以花比杨贵妃,第二首以汉成帝之妃赵飞燕比牡丹,第三首将花与美人合写,那是很有名的风流佳作。其中第二首如下:

    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是说,牡丹的娇艳,连赵飞燕那样的美人也得凭借新妆才能与之相比。

    到了宋代,这种写法就更多,也写得更细致。苏轼贬官黄州时,有一首咏海棠花的诗,其中两联十分漂亮。一联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一联是“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前者以美人喝酒后红晕生脸的微醉之色,比喻海棠花的娇艳,以美人之翠衣与肤色相衬的情状,比喻海裳红衣与绿叶交映之美,后者则把雨中、月下的独株海棠,比作哀伤清绝的美女,写出某种特殊的情调。很明显的,这已经不是像李白那样作笼统的比喻,而是使用了奇巧联想细致描摹的比喻。宋末词人王沂孙以善于咏物著称,以美人写花,也非常精美。如《庆春宫》咏水仙:“明玉擎金,纤罗飘带,为君起舞回雪。柔影参差,幽芳零乱,翠围腰瘦一捻。”他紧切水仙的特点,句句写舞女的轻柔灵巧,绰约身姿,几乎不知是花是人。

    比喻是一种联想,诗人以花比美人时,也就是把花所具有的鲜艳、娇丽,以及它所引起的活跃情绪,赋予了美人。那么,以美人比花,也是为了让读者对花的欣赏,可以更加丰富吗?这方面的作用当然是有的,但另外还有些更复杂、更微妙的因素。

    描写女性的美,特别是用切近的眼光、细致的笔触,描摹女性体态形貌的美,常常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社会道德方面的。在大多数历史条件下,这种描摹容易被看成是不道德的事情。譬如南朝的宫体诗,尽管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却一直被指责为荒荡无耻之作。又如前引苏轼咏海棠诗句:“朱唇得酒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