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外力的驱迫(1/2)

    人是在多方面的限定中生活的。社会规范、习俗,是人们不能不接受的东西;人们怎样选择人生目标,也受到社会共认价值的约制。如果是一个缺乏敏感的人,他会觉得人生本该如此,无所谓外力的驱迫。相反,如果是一个敏感而个性强烈的人,他会处处与外界力量相对抗,这非但造成许多痛苦,而且往往导致悲剧的命运。

    文征明则代表了另一种情况。他很随和,并不是一个常常与外界力量相对抗的人;但又很敏感,总是在寻常的生活事件中意识到为外力所驱迫的无奈。随和其实是他对驱迫的顺应。所以,在文征明的诗中,常以淡淡的笔调,夹着几分幽默,几分自嘲,抒写人生的不得已。虽然无法断语这是不是一种可取的处世态度,但可以说是一种颇为微妙的人生体验。

    《元日书事》共二首,其中一首说拜年的习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弊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即旧历新年正月初一日。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连日,谓之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者。”这可能是关于拜年习俗的最早记载。不过,当时的习俗与现在不同,似乎大多并不与主人见面,只要把名刺(相当于今之名片)投到主人家中就行。据陆容所说,投刺的人有的与主人根本不相识,这显然是拉关系了。

    文征明的诗由此而发。这一个元日,又有许多人送来拜年的名片,几乎满屋都是。其实这不过是风行的习俗,常人也就随例而行罢了,他偏偏要想:这许多“不求见面惟通谒”的人,有几个是出于真情?人世间总是假客套虚礼节居多。那么,既想到此,便做个真人如何?却又不妥,因为“世情嫌简不嫌虚”,虚情假义不要紧,礼节上有所怠慢却是得罪人的,免不得“我亦随人投数纸”。

    其实不只是拜年的事,人生世间,免不了扮笑脸跟人应酬,免不了违背本愿而依从习俗,说到深处,就是社会对个人的驱迫。任性而行,便是率简成狂,反添许多麻烦,人趋亦趋,想来又是可笑可怜。

    下面一首是《行色》:

    秋山马前空复横,马蹄不作看山行。悠然回首何处所,先心已到他州城。灯火匆匆鸡一声,贵贱贫富俱有程。相看一语出不得,细雨欲落空江明。

    记述行旅的诗在中国由来已久,通常总要说明从何处到何处,描绘沿途风光,抒发思乡之情。这诗却特别,只说一路匆匆之色。开首写马前秋山重叠,但马蹄却走得疾,不容细细观景,从事理说,是人鞭马,马蹄才疾。但人又何尝是主动的?他也是被世事所驱,所以马蹄作为一种外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