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豪做小官之苦(1/2)

    文豪当然才气过人,但也常常是傲气过人。古时,文人的正经出路是做官,所以文豪都想做大官。岂知文才官材本非一事,甚至多了文才却妨碍了官材,所以他们在宦途上倒是不顺利居多。有些则干脆不做官,认为无非是老天无眼,而自己则是怀才不遇。最苦是不尴不尬的只落得个县令之位,才叫倒霉。性情疏懒而事务繁杂,脾气傲诞却要逢迎上司,非搅得一塌糊涂不算数。中国文豪有这等经历的颇多。陶渊明做过江西彭泽县令,才八十天,终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了。杜甫做过华州司功参军,是个管文化事务的佐职,被杂务缠得心烦,光火地说:“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高适做封丘县尉,写诗说:“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前者有伤自尊,后者有伤良心,只好辞职而去。还有一位袁宏道(中郎),比祝允明晚生几十年,做过吴县令。他在《与丘长孺书》中,将小县令的苦处描摹得极生动:

    弟作令备极苦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穀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今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正德九年(1514),祝允明第七次会试失败,已经是五十五岁,且儿子三年前已中了进士,再考下去实在无味,决定罢手。明朝制度,举人不愿参加会试,可由朝廷分配做官。只是出身低,弄不到肥缺。祝允明不知道是觉得人生总该过一次官瘾,还是想积点银钱应付余生,就走了这条路,远远跑到广东兴宁去做知县。他一向狂傲透顶,做知县便难受得要死,于是写了许多诗发牢骚,《戏作口号》是其中之一。“口号”是随口吟成、不复琢磨的诗,虽然率意,却易见性情。

    道惠何曾惠,言宁又不宁。一春眼里过,三日水中行。坡老荔犹涩,陶公酒未成。哥哥浑不顾,枉费千万群。

    兴宁属惠州。头二句用双关语,就自己的官职起笔,埋怨来此惠州兴宁,既不“惠”又不“宁”。祝允明同时所作《县斋早起》,有“拙谋果是因微禄,好傍吴田晏起耕”二句,表明做官是为了积钱为退隐之计。但明代官员的正式俸禄很低,其主要收入,来之赋税中按规定可以报损耗的部分。这是合法的、有一定比例的“揩油”,即“陋规”,赋税收入越高的地方,官员所得越多。兴宁在当时仍属穷乡僻壤,当然是不“惠”了。但越是僻远的县份,国家配置的公务人员也越少,什么事都得知县亲自管,所以又是不“宁”。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