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对境法与本文批评(2/2)

艺理论批评家中,不少人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并坚持这一点。比如说明代刘基就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刘基在青少年时很不欢喜杜甫的诗,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饱经战乱,才真正体味到杜甫诗写出了真感情。他说:“予少时读杜少陵诗,颇怪其多忧愁怨抑之气,……比五六年来,兵戈迭起,民物凋耗,伤心满目,每一形言,则不觉其凄怆愤惋,虽欲止之而不可,然后知少陵之发于性情,真不得已,而予所怪者,不异夏虫之疑冰矣。”(《诚意伯文集》卷五《伯高诗序》,四部丛刊本)刘基对诗欣赏的检讨,就一方面说明了阅历增长了他的鉴赏力,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实际生活环境对理解诗歌与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明代王世贞也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语概括之,他说“实境诗于实境读之,哀乐便自百倍”(《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比周紫芝进了一步,他在读这些写实际环境的诗的时候,还融入了自己的“哀”与“乐”的真感情呢。

    置身于实境有助于理解原作及提高艺术鉴赏力,这一规律真正能从理论上更简练概括总结的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他说:“周遭故国是山围,对境方知此句奇。”“对境方知此句奇”这一句话概括得十分简明,由此,我们想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本文批评”,即通过阅读原文来达到进行批评的目的。这种批评固然不失为批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要真正理解原文,进行艺术鉴赏和批评,“对境”的方法,“对境方知此句奇”的体验是“本文批评”无论如何也难以体味、领悟和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