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76章 性情烹造化

《宗镜录略讲》 第76章 性情烹造化(2/2)

讲中庸思想,从古到今需要澄清的地方颇多。

    对中庸这个道理要认识清楚,了解情是什么东西,所以佛经翻译的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是觉悟,是理性方面的;萨埵翻译成有情,是慈悲的。理性上达到了空的境界,而对一切众生不舍离,牺牲自我而度一切众生,这是多情,所以佛与菩萨是最多情的,可是他的多情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感情,有感就是情,这是情的道理。有些佛经翻译一切众生也称有情,一般学佛的人认为去了情才可能明心见性;认为一切感情都没有,变冷冰冰的像木头一样才可以学佛。说此人什么都不动心,不动心就是无情的死东西,这个情与性是相等的,无情没有慈悲心不能成佛,除非走小乘又小乘的路子,暂时请假可以,但非究竟。

    现在暂不再讨论性与情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又是一篇论文,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专着。我们回转来看“情作非情,非情作情”,一切众生没有把心性的体相用的道理认识清楚,该起用不起用,怎么样才消用归体?怎么样才由体起用?搞不清楚,所以“人多误解”。该慈悲时,他怕自己太慈悲、太有情,情变成非情;不应该起感情时,他感情起得厉害,看别人流鼻涕,眼泪跟着人家的鼻涕流。你掉泪,他鼻涕照流,你要想办法给他治疗吃药,或者戴个帽子,那还有点道理。然而一切众生误解了,把“情作非情,非情作情”。这个道理非常深,我们解释文字到此为止。

    多情乃佛心

    若执于非心处,示生于心,是非情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无情为有情矣。

    如果执着心本空,诸佛菩萨本空,佛既然证到空,空了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人?到八十岁走了,这四十九年不是多余吗!佛何必多事,由此看来释迦牟尼佛非常多情!

    《法华经·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百千亿化身度众生,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你要什么给什么,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的形容。清雍正皇帝则有一首赞观世音菩萨的诗偈: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菩萨现全身是他的妙用,他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翻将觉海作红尘”,就是刚才所说“示生于心,是非情为情者”,观世音菩萨是真多情!假使诸佛菩萨成了道,什么都不管的话,那是个无情众生,我们不需要皈依他,也不需要拜他了!石头无情,拜个石头也一样。诸佛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佛菩萨都很多情,所以这首诗也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多情,毒药当作补药吃,翻将觉海作红尘,所以是“非真无情为有情矣”。

    那么,既然有情才能成佛,那我又何必空念头呢?干脆多情一点好了!你拼命去追女人,那就叫堕落,此情非那情。这一段所引用的经文是讲心起作用之时,它的现象与体用,其价值观念,要扩大心量,这是学佛的境界。

    我看到许多青年,平常蛮好的,一学佛之后变得冷冷的,有情变成无情,然后万事不管,本来要管的,学佛以后偏不管,看空了!真空了吗?一天到晚在肚子里嘀咕,又空不了,真是把“砒霜当作醍醐用”,拼命把毒药当作甘露吃,还硬说我是学佛的,吃的是多种维他命丸,结果吃得中毒。“翻将觉海作红尘”,一切众生本来心地清净,本来是佛,因为你学了佛、修了道,忙了半天,本来已经觉悟,反而变成迷糊,越学越迷,把觉海作了红尘。诸位年轻同学要注意!不要学一辈子佛,反而搞反了,那就惨兮哉啦!这样是雍正这诗偈后二句的凡夫境界,而不是菩萨境界。接着再引用《大宝积经》:

    我就是定!

    《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大宝积经》上有一段文殊菩萨与佛的讨论。文殊菩萨故意装作不懂而问佛。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大智慧,一个人成佛成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两条腿一盘做功夫的成就,最后的成功悟道是智慧。

    佛教四大菩萨中,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大智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行就是行为,发展成实际的行为即是普贤境界;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力。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他自己早已成佛,因为学生在台上演讲,他来报名当学生,在台下捧场,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年轻同学值得学习了!文殊在这一生当佛的大弟子,知道有些人有问题有好意思问,他代表大家故意提问题,阿难也经常如此发问,不但给自己解决了问题,也让别人因同样的困扰而获得了解答。

    “佛言:文殊”,翻成白话就是“佛说:文殊啊!”如果敲个木鱼嘟嘟嘟……平平淡淡念过去,一点味道也没有;你把佛经当剧本、现场记录看就有意思了。佛开口叫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佛问文殊,你是不是经常进入那个不思议的境界呢?换句话说,你常常入定吗?

    “文殊师利言:不也”,文殊菩萨说,世尊,没有这回事!

    “我即不思议”,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

    “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这个心性之体,天天想明心见性,你见到哪里去啊!我们自己身心本身的功能就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还要再去找一个不可思议的定来入呢?就是这一句话答复完了。

    我们当年参话头,参“念佛是谁”,盘起腿坐个半个钟头,我下座不参了。你问念佛是谁?是“我”在念佛,念佛就是我。我是谁?“我”就是我,这个话头没有什么参头。那你究竟是谁?我就是没有找到,找到了何必参!如果解决了“我”,知道念佛是谁,就不要参了。后来师父给我换一个话题:“狗子有佛性也无……”,我一看,也不参了。我说我自己的事情都管不了,管狗有没有佛性,唉呀!真是多余!我才不干呢?而且这个话头本身已经答复我了!“狗子有佛性也无”,有也是无,就是空的嘛!空还要参个什么?

    所以文殊菩萨说,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有些人问我入定怎么入?出定怎么出?定无出入,这些话是多余的。换句话说,你本身就是定。

    我们从这些地方回转来对照中国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由止定功夫进来的,它的程序倒是简简单单。把心理状况拿相用来讲,你先求止,止以后定,此定是小定;定以后静,静是小静;静以后才能安;安以后才能虑;虑以后大智慧爆发了;虑而后能得,见到自己自性,大学叫“明德”。

    普通一般讲入定、出定,什么是定都弄不清楚,打起坐来在昏沉之中,却说他入定了,那只有天知道!定无出入,就是佛问文殊菩萨是否常入不可思议三昧定?而文殊菩萨答说我本身就在定中……这一段话。你怎么不定呢?今天晓得吃饭,明天也晓得吃饭,你的东西被谁拿走都知道,你本来蛮定的,哪里有乱过?!本身就是定,你另外去求个定,把自己弄得忙得不得了,那都属于非量境界。本身就是现量,所以文殊菩萨说: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佛法讲无我,这里文殊菩萨说我,在我本身不可思议境界以外,“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自己就不思议,还要进到哪里去呢?

    所以,学佛真正的道理在哪里?我经常说,佛下生以后两句话就告诉你消息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是个什么东西?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你就同天地一样,与宇宙同体,就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不是只讲他自己,每一个人的我,个个都是佛,你悟到了,唯我独尊。那个佛菩萨、上帝、主,没有你去拜他,有什么用?你拜他,他就灵了,一切都是我。这个我的真体找到了,就如文殊菩萨所说,你本身的生命就是不思议。“不见有心”,为什么还要进入一个我?我进到哪个我去呢?我进到哪个心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