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76章 性情烹造化

《宗镜录略讲》 第76章 性情烹造化(1/2)

    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数、边际,唯有此心--形而上之体是没有边际、没有度量的。不过,这么一说,大家可能又只认为无量无边是指形而上的本体而言,其实当心的本体作用时,唯识学者提出了三量的说法,即现量、比量、非量。简单说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有说“法界”的),就是阿赖耶识体、相、用的现量境界,亦无边际。而人类的知识,不论宗教、哲学都属于比量的范围。其实“比量”一词也是人类习惯性的认识。比量的范围是有限度、非究竟的,譬如人世间的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美与丑、对与不对等等,都是相对性的比量。我们打坐觉得空,还是意识的比量,是有限度、非究竟的。那么超过比量范围以外的各种幻想、精神病、心理病态所呈现的境界,乃至打坐时看到光、看到神、看到鬼各种心理上的现象境界,都属于非量。这个境界更是短暂、虑幻、非究竟。

    本体、现象、作用是三量范围的分类。而普通所讲的无量无边呢?一般学佛的观念都认为悟道的“空”是无量无边,好像一般的解释都是如此。我说好像也许有些方面没有看到,如果作此解释,认为心性之体是无量无边,而心性的作用属比量、非量,是有限度的,这个观念是对佛学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大家必须了解佛经的一个道理,成了道的诸佛菩萨,智慧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相反地说,一切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也无量无边。以中国文化《易经》阴阳的道理来讲,当太阳出来,其光普照无边,不可思议;但当太阳下山,黑暗无所不在,也是无量无边。因此,世界上一切众生的业力所造人世间种种情形,其业力所造也是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比量、非量的范围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学深思、多研究,把佛学的道理参透!因此,一个人想学佛修持,转凡夫为圣人,到成佛的境界,要下多大的功夫才能转得了!这两个力量是同等的。

    接着本文又引用佛经最大的一部经--《华严经》。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即言其包罗万象,思想之渊博、开阔不可想象。我也经常提醒各位注意,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大而言之,看这个人生是灰色、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不好的,赶快走,到另外一外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没去过,不过因为我们没去过,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因为没去过,总觉得好一点吧!唯有《华严经》则不然,看这宇宙一切善、恶、美、丑等等无非是华严世界,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何转成这样一个境界,是你心量转的问题,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

    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是不思议即非心量,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以二相即夺故,思与非思俱寂灭。”

    这一段叫我们先认识自己心性体、相、用的道理而引出佛经的原文。《华严经》说,大菩萨们、有道的成就者,住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这不可思议是“非心量”,不是我们心量的思想范围可以达到的。换句话说,不是比量、非量的范围所能推测那个本体的境界。

    “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相反地,你用意识、用思想来推测无量无边的境界、功能究竟到什么程度是不可知的、说不完的。拿宇宙数理的道理来讲,是数也数不完的。但这个数不尽的功能实际上没有离开心量的范围。换句话说,你想把心量的范围研究、计算完,是白费精神,因为知道心量的大小这个本身就是心量的作用,心量的现量起作用。等于我们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鼻子有多大?眼睛是什么样子?这也跟人的学问、修养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并不察觉,当自己瞪眼看人时,只看到别人的讨厌,没有发现自己更讨厌。因此以心这个有量的东西求非量是做不到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以二相即夺故”,思议与不可思议两种现象互相凌夺。到了不思议时就空了,当你空的时候本来不可思议,你真要想,是想不完的,想不完的那个空你想不出来嘛!想出来的不是空!所以当你有想时,绝对不会是空,空时绝对不会想。此二相彼此在侵夺,当光明来时没有黑暗,拿理论来讲,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看不见了;当黑暗来时没有光明,光明在黑暗的口袋中,黑暗与光明二者相互侵夺。

    “思与非思俱寂灭”可思议与不可思议观察清楚了,本来是寂灭的。寂灭的梵文是涅盘,涅盘不是死、灭,而是清净圆明、常乐我净。

    中华文化与佛法的“性情”之道

    又云:“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这些古文逻辑的论辩看起来很吃力,用白话文固然无法完全表达,但比较清楚,这就得靠头脑的逻辑了。

    “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什么叫非心?没有心。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我的心在哪里找不出来,即使解剖心脏、头脑也找不出一个心。“心”在中文是一个代名词,有知觉、有感受、有思想、有情感等等一切的作用,统名之为心。但此心非心,心也是一个假名、代号,本来无所谓心不心,然而在作用上有现象,是会产生心的作用,这是相与用,可是它的体究竟在哪里?找不出来。一般人对这个道理误解了,将“情作非情,非情作情”,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中文有两个名词“性”与“情”,我们先要分辩清楚。

    性与情二字在中国数千年前的周朝文化--《礼记》上已有记载,后来经孔子整理而出现这两个名词。佛学传入中国后,翻译明心见性就是借用这个“性”字,因此,性代表心性的本体。那么情是什么呢?普通讲情就想到感情,这是后世把情这个观念简单地范围了,愈到后来范围愈狭窄,把男子之间的感情解释成情。情,在中国古文化的看法是心性的作用。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心境上的喜怒哀乐还没有动以前是道体,等于佛家说的无念,一念不生。下一句很厉害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圣人并非绝对没有喜怒哀乐,圣人也有喜怒哀乐,《楞严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发脾气骂他的兄弟阿难:咄!这个道理还不懂……。我们敲木鱼嘟嘟嘟……念过去,好像没有体悟出,阿难东问西问,问得佛烦了就“咄”,发脾气骂人。佛有时也很高兴,一笑,牙齿发光,有时不笑也放光,佛经中有很多这些资料。

    要如圣人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可难办了!中哪一节呢?就是要合适。你要修道,父母死了也不哭,管他的,那是不中节。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该笑的时候就笑,捂住嘴巴硬不笑,连胃都憋痛了,那就发得不中节。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很麻烦。体要起用,诸佛菩萨修到涅盘不起用,一天到晚“端个盘子”在那里干什么?当然要起用,端起盘子请你吃饭,这个起用要恰到好处。大慈大悲就是他的用;大仁、大爱、大勇就是他的用;度一切众生、牺牲自我就是他的用,所以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宇宙天地生发万物,老子所讲的道理很对,人最可恶!这个天地永远为我们工作,天上的太阳照射养育万物,人们给晒了还嫌太阳太热,好讨厌。土地生长万物滋养人类、让我们怀念,大地如此勤劳承载着我们,我们还报给土地什么?把垃圾、屎尿往地上倒而已!但是天地没有生气,永远生生不已!胸襟要大到天地这个境界才是圣人,才可以学佛。菩萨的慈悲与天地一样,情是它的作用。喜怒哀乐是情,不是心的性,而且这个情并非完全是精神作用,有时候是生理作用,今天生病了,情绪受影响,心理觉得烦恼,这个情是从生理上来的;今天身体好、精神好,看到谁都笑,别人骂你两句也无所谓,这是情,不是性。喜怒哀乐不是代表思想、思维境界,不是性的的境界,是情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讲中国文化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