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高尚的人格(1)(1/2)

    艾里克·弗洛姆(1900-1980,德国出生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他的著作和工作中观察到,自我异化基本上是我们适应人类个性市场,即将我们出售给他人的这一倾向的产物。

    他说:“今天,我们遇到了行为像自动装置那样的个人,他不认识或不理解自己,他只认识他应当成为的那个人,而那个人毫无意义的喋喋不休代替了交流语言,人造微笑代替了真正的欢笑,麻木的绝望感代替了真正的痛苦。”

    积极的个性特征虽然对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只属于次要的人格高尚。在人格之前谈论个性无异于无根长叶。

    如果我们坚持运用个性技巧来增加我们的社会互动,我们就可能动摇关键的人格基础。这就是说没有根就得不到果实。在公众中取得胜利之前必须取得个人胜利。自制和自律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如果我们运用人性影响策略促使他人做我们想做的事,这有可能取得短暂的成功,但长此下去,我们的口是心非和虚伪一定导致不信任。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看成是存心不良。即使我们的言辞、风格甚至目的都是“正确”的,但没有信任就不能成就伟业或长久的成功。专注于技巧就好像仓促应考,你有时也能勉强及格甚至得高考分,但如果你不愿付出代价,天长日久你终将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功课。你在农场搞“仓促应考”那一套,比如春不下种、夏季贪玩、只等秋季拼命行吗?不行,因为农场是一个自然体系,你必须付出代价,遵守自然规则。种瓜得瓜,没有捷径可走。

    农业法则也适应于长期的人类关系。在社会或知识系统中,如果你知道怎样“做游戏”,你也许能混个及格;凭借魅力你也许能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用威胁你也许能取得胜利。但次要的人格特征在长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价值。如果没有纯正的品格和基本的人格力量,一个人的真正动机终将暴露,人际关系也将倒塌。

    许多获得次要成就的人,即拥有社会地位、职位、名誉、财富和才干的人,缺少高尚的品格。从他们与他人的长远关系中,与业务伙伴、配偶、朋友或子女的关系中,这种缺失表现得十分明显。人格在交流中最富雄辩力量,正如爱默生所言,“你的高声喊叫如雷贯耳,但我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诚然,具有人格力量的人也许缺少交流技巧,这无疑也会影响他们与他人关系的质量。但归根结底,我们的为人在交往中的力量大于我们所说或做的。

    我们怎样看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不但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而且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实际上,如果我们还没有真正考虑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就不会懂得他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世界。因为如此,我们就用我们自己的动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而且还认为自己十分客观。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来自社会镜子,即我们周围的人的看法、观念和模式,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像是狂欢节上的哈哈镜照出来的样子,具体的数据脱节,也不合比例:

    “你从来不准时。”

    “你为什么不能保持条理?”

    “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你不懂呢?”

    这样的说法常常是投影而不是反映,投射出的是这些人的关切和他们的人格弱点,而不是我们的准确反映。

    如果一个人关于自己的定义主要来自社会镜子,他就有可能混淆镜子里的映像和他的自我,他甚至会开始相信和接受镜子里的映像,甚至拒绝有关他自己的其他更正面的看法,除非这些看法包含他已经接受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