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7节 如何抬高参与壁垒(2/2)

耗材的规格改为仅供专用商品使用,或是让顾客产生类似的感觉。

    不要中断和顾客的联络,要加强感情上的联系。

    为了不让对手参与到低价位区域,同一个公司内可以拥有两块招牌,高价位和低价位双管齐下,把两种顾客都吸引过来。

    以上各例都可以作为参考。

    预先设计好参与壁垒固然重要,可实际上,即使这样做,对手的参与也不会停止,所以参与之后的对策也很重要。

    我的意见是,在已有战略构筑力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和顾客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这样的话,即使对手参与进来自己也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会以此为契机,增加公司的忠实拥护者。

    以前,曾有两家不动产公司同时销售“先卖后建”的房屋(先将土地卖给顾客,再替他们在上面建筑房屋),在相距不到100米的同一商圈内以同样的办法展开销售攻势。

    双方都是以关注缺陷住宅的方法展开攻势。A社率先采用了这个方法,这抢先的一步为它吸引了众多的顾客。虽然B社并没有刻意抄袭,可是在顾客看来,他们在抄袭A社。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顾客便跑到B社去询问:“贵社和A社有关系吗?”然后向A社报告消息说:“B社在抄袭你们呢。”从“告密”心理来看,他们到B社收集消息并对此表示谴责后,对A社更加深信不疑了。也就是说,被同等水平的公司抄袭之后,可以确实促进老客户的忠诚化进程。

    另一方面,那些抄袭的公司每天都要被人指责“你们是不是在抄袭”,无法有尊严地进行工作。结果就算抄袭了别人,也会因为战略的其他要素得不到整合而导致利润下降,总有一天会从商场上黯然退出。也有一种可能,假如这个公司有足够智慧,他就可以将“完全不同于A社”作为切入点,重出江湖。而且,对于那些头脑冷静的公司来说,通过这次经历,可以认识到自己公司擅长什么、哪方面比较有优势,也就是说重新审视了战略。

    在互相承认对方长处的前提下,同行不再是冤家,从而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实际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这样两家日式糕点店,其中一家最擅长制作带馅的糕点。他选用的是非常讲究的材料,花费了许多心血。这是他的招牌产品,顾客们都是为此而来的。而另一家擅长别的手艺,在带馅糕点上面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同行的店铺里进行广告促销的话,反响一定会很好。事实上,与其企图自己一统天下,不如身处同一行业,承认、并利用彼此所拥有的长处,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