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 第二十五章 把握示弱诚信表征(4)

第二十五章 把握示弱诚信表征(4)(2/2)

,累岁穷年而未有已。

    他所思考的是国家的大局,国家的安危。为了国家的大局,整个国家的安危,有时不得已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曾国藩一贯主张中华自强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一二十年里,国家要保持相对的安定,不轻易与外国人开战。他不愿意因为天津教案处理不妥而引发战争,因此一直战战兢兢,“查办津事之旨,即不欲以百姓一朝之忿,启国家无穷之祸,故奏明立意不开兵端。”不开兵端是因为没有能力开兵端。当时,国家军队不堪一用,战守毫无把握。“各省绿营兵一无可用”,“中国海上炮船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当然也不是毫无精勇的军队,淮军就是一支能够战斗的队伍,“然劲者亦不满二万,能防御一口,未必能遍防各口;能保全一年,未必能力持多年;能抵敌一国,未必能应付各国。”“能备于陆,不能备于水,能备于直隶,不能备于沿海沿江各省。”“所以低首下心曲全邻好者,盖以大局安危所系,不敢轻于一试。”这是曾国藩最真实的心态。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曾国藩不得已采取了曲意和好的策略,处理正凶、赔给巨款,其心情之痛苦、矛盾、复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人建议,采取“厚结英、俄以**法国”的外交手段。曾国藩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认为,“英、法之交固于胶漆,英国威使之求逞于我,其毒计有数倍于法国罗使者。边衅一开,各国合从,势必兵连祸结,无有已时。”他分析指出,西方列强“诸国合纵之势、狼狈之情则牢不可破”。“今日西洋各国穷年累月讲求战事,约从连衡,窥伺衅隙,乃前古未有之局,与汉之匈奴,宋之辽、金迥然不侔”。当时西方各国,在侵华问题上构成了坚固的联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盟、后来的八国联军攻打北京,都说明了这个事实。曾国藩所担心的不是和法国一国开展,而是因此而与整个在华的西方势力开战。与一个法国开战,也许还有胜利的可能,但要是和在华的几个国家开战,那就毫无把握。曾国藩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他不怕死,也不怕战争,但是不能轻易由中国人启动战争。他在写给奕?的信中也表达了为民请命的决心:

    若法人寻衅已久,今一遇此事,立意决裂,是亦无可如何之事。我中国但当战兢惕厉,为民请命,能坚持一心曲求和好,至事机能否挽回,生民果否荼毒,自有天意主之。当咸丰八、九、十年间,洋务业已不可收拾,岂意近年尚能安帖如此?亦尽其在我,以俟天心之默眷圣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