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 第三章 社会环境成卓越(6)

第三章 社会环境成卓越(6)(2/2)



    随着对西方国家认识的深化,曾国藩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大的转变。

    一是逐步改变了以老大自居的虚骄心理。清朝号称大清帝国,自皇帝老子到一半官员都以老大自居,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因此看不起他们。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则特别看重一些并不重要的礼仪。比如外国使节来中国觐见皇帝要不要行跪礼的问题,外交文本上使用“大XX国”的问题。外国人不下跪,英国人称“大英国”,朝野上下都会认为是莫大的耻辱,有损国体。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也有这种思想,但是后来他改变了。1857年他建议清廷:

    伏查康熙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召见俄人尼果赍等,其时仪节无可深考,然当日与俄罗斯议界、通市,实系以敌国之礼待之,与以属藩之礼待高丽者迥不相同。道光、咸丰以来,待英、法、米三国,皆仿康熙待俄国之例,视同敌体。盖圣朝修德柔远,本不欲胥七万里之外洋而悉臣服之也。拟请俟皇上亲政以后,准其入觐。其仪节临时酌定,既为敌国使臣,不必强以所难,庶可昭坦白而示优容。

    对待西洋各个国家采取“敌国”的态度,而不是像对待高丽等藩属国,其实就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平等就意味着尊敬他国的礼仪方式,不强其所难。这个转变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清王朝看清楚面对的“敌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二是正确对待西洋各国。当时朝野上下有两种明显对立的态度,一种是过激派,仇视西洋各国。最鲜明的事例是天津教案后,他们要求清政府驱赶北京的一切外国人,关闭所有外国领事馆、经营场所。一种是软夷派,看到外国人就害怕,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只有投降、屈服才是最好的出路。曾国藩反对这两种态度,主张既要审时度势,也要客观看待自己的力量;既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这种态度在当时来讲,不失为“中庸”之举,符合时代的需要。

    随着对外国以及外国人的了解,曾国藩看到了中国的短处,也看到了外国的长处。他继承了自魏源以来“师夷长技”的思想,强调国家的自立自强,提出了“师夷智”的新理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注意引进外国人才来中国工作,同时安排中国人向这些外国人学习;他设置翻译馆,翻译西方近代科学著作;他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期收取远大之效;他致力创办实业,制造轮船、枪炮子弹,开启了近代洋务运动之先河。在他的倡导、力主、践行下,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得以起步,国家军队制度得以改革,出现了“同光中兴”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