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经济思维 > 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运行(3)

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运行(3)(1/2)

    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运行(3)

    货币中性

    可能读者已经注意到,我们的讨论似乎一直(有意或无意)撇开了货币。因为在我们的模型中,货币始终只是一个度量尺度,没有影响到真实经济。人们对真实货币的需求,无非是在储蓄和消费之间配置,也就是说,人们不会把货币攥在手中不花——它要么被拿去买了债券,要么被拿去买了消费品,或者说,货币仅仅是一个流通的媒介,本身没有被我们当作一项资产予以储备。既然如此,货币就不会影响到真实经济,货币对经济的唯一影响就在于价格。

    上述观点,也正是古典学者的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或者叫做“货币中性”观点。“中性”这个词,强调了货币与实体经济无关。

    但不少经济学家都并不认同货币中性观点,而是认为货币变动会影响实体经济。为什么?

    货币支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在我们前面对产品市场、信贷市场以及货币总需求的分析中,一直忽略货币变动的分配效应。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学中,一直是忽略分配效应的。但奥地利学派却认为货币变动存在的分配效应恰恰是影响经济实体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影响通常是不好的影响。

    如何理解这一点呢?每一次增加货币供给,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都是部分人受损,部分人受益;央行的金融交易,不外是对某些特定对象的补贴。因此货币不可能是中立的。从政府的层面来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信贷市场上促进利率的下降,等同于对生产者的利率补贴。利率补贴之下,原本无利可图的行业,突然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促进了生产。但是奥地利学派却批评说,刺激的常常是错误的投资。的确有这样的例子,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不管有意无意都实现了变相补贴国有企业的效果,社会的资源被用于补贴无效率的国有企业,不知道算不算错误的投资。市场化改革以来,各地GDP竞争,无一不是形成高能源、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格局。货币政策进一步降低利率,便又是各地大搞高尔夫球场、豪华酒店、建设圈地,至于房地产中介更是遍地开花。

    一种对忽略分配效应进行辩护的观点认为,若每次货币变动并非针对某一些特定的个体,则一个个体在此次变动中受损,在下次变动中可能受益,长期来看损益抵消,分配效应就可以忽略。但现实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即使损益数字相等,但实际上这使得人们的努力面临着某种新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税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与人们的努力无关,因此会损害人们的努力动机,就跟产权保护界定存在不确定性一样。

    货币支出影响实体经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交易合约的安排。现实中的很多交易合同、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