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索罗斯又出手了,攻击的还是联系汇率制度,这次的对象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采取长期的低利息政策,诱发了大规模的利差交易,投资者纷纷借入日元购买其他币种的高收益资产。钱从低息地区流往高息地区就好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落差的势能产生了大量的流动性。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亚洲经济神话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些涌入的“热钱”往往投资于地产等投机性行业,而且促使**横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在南巡之后崛起。人民币汇率也在1994年做过调整。各国资金涌入中国,周围国家经济开始疲弱。90年初期,美国从经济不景气中复苏。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美元升值。这些都造成了那些通过联系汇率制度和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减弱,面临贬值压力。这些东南亚国家依赖于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联系汇率制度。但这些中短期外资贷款随着地产泡沫的破裂而撤离,贬值压力增大,联系汇率制度开始难以维持。

    索罗斯和其它对冲基金的投机加速了贬值的过程。他们从97年初开始大量放空泰铢。6月30日,泰国首相宣布泰铢不会贬值。但就像前面的英镑狙击一样,这样的声明往往标志着政府已经在做最后的困兽之斗。泰国有限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抵抗这些国际炒家们。就在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的第二天,泰铢和美元脱钩,迅速贬值一半以上。

    贬值带来的问题是,由于许多外资贷款是以美元计价的,泰铢贬值以后许多企业更加无力偿还债务,于是纷纷破产。

    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影响周边其他国家。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受到冲击。

    战火连绵到了当时经济基本面尚好的韩国。许多投资者把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看成相似的新兴国家,韩元暴跌一半。韩国的大企业发展模式造成了银行有大量不良贷款,在危机来临以后也陷入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条件援助带来的政策也引起诟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这个应该监察汇率并向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援助的国际组织,却往往被西方大国所左右。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受难国家提供援助,但条件是必须进行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改革,包括减少赤字和提升利率等等。但这些收缩性的政策本身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引发了大量公司破产和高失业率。一般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行的政策实际上拖延了这些国家的复苏,好像《一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