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文化(2/2)

杰出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咏史诗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感人至深。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诗歌的格调是虽有佳篇秀句但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史学成就

    唐朝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从唐太宗开始,由政府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政府之手。这一时期的官修纪传体史书的两大代表作是《晋书》和《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但是在唐朝以前历代有关晋朝的史料,没有一家是令人满意的。唐太宗为此专门颁布了《修晋书诏》,从专业的角度对南北朝时期间的所有门派的历史著作逐一进行了解读点评。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

    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的缺点是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甚至对《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的记载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之处。《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是当时的著名作家和诗人,擅长诗词文赋。在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与《晋书》比较,由魏征主编的《隋书》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文学水平都要高出很多。《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全书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朝廷派史臣编修梁、陈、北齐、北周、隋朝等五朝国史。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首先,《隋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隋末的战乱,对隋朝兴衰有着切身体会。在执政之后,唐太宗经常与群臣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所以,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他做人一身正气、处事刚正不阿,由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秉笔直书,不予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唐朝史学的另一个成就是编著《通典》。《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

    四、多姿多彩的艺术

    莫高窟、绘画、书法和乐舞等艺术成就多姿多彩,代表人物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1、雕塑

    唐朝的雕塑艺术,以石雕和泥塑最为多姿多彩。主要作品包括: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敦煌莫高窟等。

    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在现存的492个洞窟中,唐朝开凿的洞窟有213个,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洞窟中的雕塑与壁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多数表现的是佛经故事,其中的立体泥塑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也有一部分反映的是唐朝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生活和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这些杰出的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

    2、绘画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绘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阎立本擅长描绘人物故事。他画的《太宗步辇图》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盛唐以后的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是山水画北派之祖。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很强,所画人物工笔细腻、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3、书法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初唐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东晋南朝“二王”书体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盛唐时期,颜真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晚唐之际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见长,他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草圣”张旭和僧人怀素是唐代草书大家,在书法界独创了一个新的流派。

    五、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1、隋唐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主要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日行规律,在世界上首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是杰出的医药学著作,《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两京和赵州桥的建设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发展表现:

    3、世界地位:

    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文泽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化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