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六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六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2)

    第六章.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突厥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使民族关系有了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这些民族与中原来往密切,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央王朝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或“和亲”或“会盟”,虽间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突厥原住于阿尔泰山南麓,臣服于柔然。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占领漠北草原与准噶尔盆地。突厥势力最强盛时,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中亚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南抵阴山一线,直接威胁着隋朝的安全。隋文帝采用“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分化突厥首领,使突厥陷入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公元七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隋末唐初18年改朝换代大混战。北方崛起的梁师都、刘武周都向**称臣纳贡,接受突厥的封号。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时,也同样向**进贡。唐高祖在位期间的二十年代,**军队经常深入中原抢掠,唐朝无力抵抗。

    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李世民大帝刚刚即位,**汗国即向长安发动突袭。突厥骑兵长驱南下,直抵长安郊外的渭水便桥,距长安只有一水之隔,唐朝上下震恐。唐太宗无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掷,亲自到渭水便桥乞和,倾尽国库财物向突厥进贡,换取突厥军队撤退。这对唐太宗是一个莫大的耻辱,然而也正因为这一次会面,唐太宗亲眼察看到**汗国的弱点,于是决定发起反击。三年后的公元630年,大将李靖北征,出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深入阴山,突厥军队全军覆没,颉利可汗只身向西逃命,被唐兵擒获。**族众十余万人投降唐朝,被安置在鄂尔多斯草原。

    唐太宗打败**后,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在**故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担任都督进行管理。唐太宗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尊重民众的社会习俗。这些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汗国所向无敌,竟被中国一战击溃,使北方各部落极其震骇,于是唐太宗被四方各国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西突厥汗国控制阿尔泰山以西直至咸海的广大区域。公元657年,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远征军向西突厥汗国发起进攻。西突厥沙钵略可汗亲统十姓(十个部落)兵团,自中亚向东挺进迎击。两国大军在伊丽水(新疆伊犁河)以北相遇,沙钵略可汗大败,率领残军渡伊丽水,向碎叶水(哈萨克斯坦楚河)撤退,中国远征军穷追不舍,在碎叶水北岸两军再次决战,沙钵略可汗再次大败。他带着左右少数侍卫向西逃亡。于公元659年逃到咸海东南的石国(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被石国生擒,交给抵达城下的中国远征军。于是,西突厥汗国被唐朝所灭。

    突厥灭亡后,所属各部落四处逃散。公元745年,最后一任突厥可汗被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击斩。所属部落民众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归附回纥,成为回纥族;另一部分西迁至今天的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建立了塞尔柱突厥王朝及奥斯曼突厥王朝。

    二、回纥

    回纥原是漠北铁勒族的一个部落,受突厥的统治。后来乘突厥衰败之际兴起,于公元745年灭突厥,建立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回纥汗国。

    回纥是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在汉文史籍中,“回纥”又被称为袁纥、韦纥、回鹘、畏兀儿等。这些名称其实都是“维吾尔”一词的不同音译。回纥汗国在唐太宗时被册封为瀚海都督府,当时的回纥首领吐迷度是唐朝的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在其部族内则自称可汗。公元745年回纥彻底消灭突厥汗国之后,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在唐代之前,北方民族如匈奴、柔然、突厥均与中原王朝对立,相互攻战。回纥从建国开始就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朝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的可汗。回纥曾出兵助唐朝平安史之乱,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回纥汗国后期内乱不断,可汗王庭于公元840年被外敌攻破。族众主要部分南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之中。其他一部分留在草原融入室韦部落,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西迁入今天的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迁入河西走廊的回纥后来被西夏打败,但余众仍留居河西,明代称为撒里畏吾尔,今日称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势力范围包括准噶尔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这一部分族众后来成为今日维吾儿族的主要成员。

    三、靺鞨、渤海

    靺鞨(m^h6音末合)是满族的祖先,这个民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名上。商周时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挹娄,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

    靺鞨包括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忽汗州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历时200余年。

    由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政权,其统治区域东至大海、北至黑水、西接契丹、南至朝鲜北部,居民有十多万户。这一带以前大都是寒冷荒凉之地,居民主要靠渔猎游牧为生。渤海的地方行政建制为府、州、县三级。九世纪时,全国除五京外,还有15府、62州和3个直隶州,州下有130余县。府设都督,州设刺史,县设令,为地方各级之行政长官。渤海政权完全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官制官名和政府组织,与唐朝完全相同。所以唐朝与渤海之间从没有发生战争。

    黑水靺鞨分布于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一带,唐朝在这片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是分散的原始渔猎部落,每个部落小者几百户、大者数千户,散居于山林河谷之间。唐朝后期契丹击灭勃海政权之后,将栗末靺鞨编入户籍,称为熟女真;将黑水靺鞨称为生女真。生女真是现代满族人的祖先。

    四、南诏

    隋唐时期,云贵高原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数不胜数。公元七世纪初,一个名叫乌蛮的部落在洱海地区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到南诏王皮逻阁时,逐渐消灭了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市)。公元738,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南诏是一个奴隶制的地方政权。其政府组织大多仿效唐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