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章 隋朝的兴衰(1/2)

    第二章.隋朝的兴衰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从客观方面讲,在分裂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西晋的暂时统一,从“八王之乱”和东晋十六国的社会崩溃到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都经过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北方地区经过北魏的统一和改革,导致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

    从南北方经济的状况看,隋和北周之前的各个朝代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使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使南北双方的经济趋于平衡。

    从军事方面看,南方的军事力量明显弱于北方。由于南方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北方自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勤苦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统一天下做了充分准备。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的十二个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和军职,其女儿又成为周宣帝的皇后。杨坚既是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在北周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随后杨坚逼宇文阐让出帝位,登基称帝,建立隋朝。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施展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多个方面。

    1、废除北周六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

    北周的“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建立的官僚体制,很原始、极混乱,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杨坚恢复汉魏时期的体制,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

    中央最高政务机构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负责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唐朝改称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从隋朝开始,六部的设置成为历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2、简化地方官制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之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隋初沿袭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的制度,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郡县设置过滥,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杨坚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境内500多个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这样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了更好地行使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杨坚下令各地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

    3、始创科举制度

    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除九品中正制,初创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杨坚始创的科举制度到隋炀帝杨广于公元905年创建进士科趋于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对历朝政治选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修订“开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删除了苛酷的法律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车裂、枭首、宫刑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开皇律》还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隋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颁布《均田令》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布《均田令》,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也称口分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后,国家一方面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以增加赋税收入。

    6、设置粮仓

    隋文帝时期开始在各地修建粮仓,粮仓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和大运河附近,政府先把从江淮流域各州县运来的粮食集中在这些粮仓里,然后沿黄河及广通渠以接力的方式分段到京师,以节省人力物力。到隋炀帝时期,已建成许多著名的大型粮仓,如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等。这些粮仓的规模都很大,每座粮仓存储的粮食都有百万石以上。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当时距离隋文帝去世已经有33年,隋文帝时代储存的粮食竟然还没有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的遗址。粮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从中找出259个粮窖。其中的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含嘉仓的规模远远小于兴洛仓,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激增、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到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全国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文帝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隋炀帝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

    后人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唐朝撰写的《隋书》这样评价“开皇之治”:“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隋文帝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增强了国力,随后着手统一全国。于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朝统一的进步意义在于:

    1、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并维持了320多年。

    2、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隋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3、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朝在统一和巩固统一中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说:“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二、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如此评价:“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节俭皇帝。因为节俭,剥削比较减轻,民众得以安居从事生产,开皇年间,户口和财产都有巨大的增进。”由于隋文帝勤于政事,还能勤俭节约,爱护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再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所以在不长的时间里,隋朝经济就出现了繁荣景象。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库还很空虚,十多年后,国库就已容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而需新建府库。到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全国人口大量增加,皇宫和外地的仓库都堆满了粮食,京城国库中的钱财充满了房间,以至于都堆积到了走廊上。

    在隋朝雄厚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即大兴城。隋炀帝时期,又修建东都,即经济中心洛阳。其中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即政治中心西京长安和经济中心东京洛阳。隋朝时期新修建的西京当时西京被称为“世界第一城”,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文帝和隋炀帝利用淮河和济水等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