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章 汉朝的对外关系(2/2)

米尔高原)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这条陆上贸易交往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西传而得名。

    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四个历史条件:

    1、秦汉统一之后,中原王朝经过长期的积聚,实力得到空前加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与中亚和欧洲各国的陆上交通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向西方派出了多路使臣,甘英率率领其中一路到达波斯湾,从而开通了中国与西亚的陆上通道。

    3、西汉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丝绸之路沿途的繁荣提供了优良的商品。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的商队安全。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和桥梁。西域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作物,罗马的玻璃器皿、中亚的服饰、饮食等物产,西域的乐舞、杂技,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产品由此传人中国。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更是难以统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汉朝沿丝绸之路输出的主要是应用性技术,包括铁器制作、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灌溉等技术先后西传。

    陆上丝绸之路在繁荣时期随之兴旺,在战乱年代被迫中断。与此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自沟通开始一直长盛不衰。

    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到了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2、原因:1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4张骞沟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5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6科技文化成就辉煌;7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从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上看,中外交往开始得到发展,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交往。出现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

    ...